去年以來,在生成式AI的爆發和概念炒作下,以和微軟等為首的美股科技巨頭強勢上漲,並支撐美股進一步上漲。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美股市值最大的七大巨頭(Magnificent Seven)——微軟、蘋果、英偉達、Alphabet、亞馬遜、Meta、特斯拉——為標普500指數貢獻了2/3的漲幅。
本月初,美股“七巨頭”的總市值達到了12.5萬億美元,是日本、法國和英國三國股市市值的總和。其中,英偉達憑藉其生成式AI底層基礎設施——算力晶片的絕對霸主身份,2024年開年以來延續了漲幅,其市值在本週甚至超過了和谷歌,成為美股市值第三大上市公司。
然而在美股“七巨頭”狂飆猛進的背後,估值是否合理,繼續投資是否存在風險? 對此,Wedbush董事總經理、資深股票分析師Daniel Ives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指出,“雖然空頭仍然擔心這類AI科技公司的估值,但我們相信,隨著AI支出的持續增長,華爾街2024財年~2025財年的財報資料(和估值)將會繼續走高。這一切都是因為AI實際應用的爆炸式增長,這將推動以軟體和晶片為主導的技術轉型,並持續到2024年及以後。”
美股“七巨頭”市值=日法英三國股市總和
美銀最新的月度全球基金經理調查結果顯示,華爾街幾乎人人都在買入“七巨頭”。在調查中,61%的受訪基金經理都認為,做多美股“七巨頭”是目前最擁擠的交易。持這種看法的基金經理佔比遠超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調查情況。
對於美股大盤的領頭羊,41%的受訪經理認為是大盤股增長。18%的受訪者認為是小盤股增長。
圖片來源:美銀
其實,資金瘋狂湧向這“七巨頭”並不意外——這七家公司在整個1月份為標普500指數貢獻了45%的漲幅,合計市值在本月初達到12.5萬億美元,超過了東京和紐約這類國際大都市的GDP,甚至相當於日本、法國和英國三國股市的市值總和。
不難發現,“七巨頭”市值的上漲或多或少都與生成式AI的爆發有關。除“AI總龍頭”英偉達外,雲服務商、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 2023年的股價都受益於AI需求推動的資料中心業務的增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蔡鼎製圖(資料來源:美銀)
對於為何美股“7巨頭”能持續上漲,Wedbush董事總經理、資深股票分析師Daniel Ives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指出,“2024年以來,市場對AI的熱情高漲,我們認為這是自網際網路誕生以來最大的技術變革。對於華爾街和AI懷疑論者這來說,這一切都最終要落到各大企業的AI盈利能力。我們預計未來十年科技企業在AI方面的支出將增加1萬億美元。”
Ives表示,雖然空頭仍然擔心這類AI科技公司的估值,但他們相信,隨著AI支出的持續高漲,華爾街2024財年~2025財年的財報資料(和估值)將會走高。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由於AI實際應用的爆炸式增長,這將推動以軟體和晶片為主導的技術轉型,並持續到2024年及以後,因為我們預測2024~2025年仍是科技股牛市。
“根據我們最近在該領域的工作,我們相信在未來3年內,微軟超過60%的安裝基礎最終將用於企業/商業領域的AI功能,這將改變微軟和其未來的前景。雖然AI的實際應用將在2024財年顯著增加,但對於微軟來說,2025財年才將是AI增長的真正轉折點。”Ives在給記者的郵件中補充道。
同時,Ives預測道,“谷歌(谷歌雲平臺,GCP)和亞馬遜(AWS)雲平臺預計也將在未來一年至一年半內從這股前所未有的AI浪潮中得到巨大的發展機遇。而從AI晶片的角度來看,其開端是黃仁勳和英偉達的獨領風騷,而接下來則是這場變革中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爭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在資金瘋狂做多美股“七巨頭”的同時,也有分析指其中個別公司存在爭議。
例如,近期在其他巨頭上漲的同時,卻在下跌,而且該公司近期還警告稱,情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不會好轉。在去年實現股價翻倍後,2024年至今特斯拉已經下跌了22%,這與英偉達同期46%的漲幅和Meta同期32%的漲幅相比顯得格外刺眼。實際上,特斯拉已經成為“七巨頭”中年初至今表現最差的個股。
彭博社彙編的資料顯示,儘管特斯拉股價下跌,但整個“七巨頭”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仍然達到創紀錄的29.5%。儘管馬斯克一直努力將特斯拉定位為一家人工智慧公司,但現實情況是,特斯拉麵臨著一系列獨特的挑戰。
Miller Tabak + Co首席市場策略師Matthew Maley表示,“儘管馬斯克可能不同意,但投資者並不像對待其他六家巨頭一樣,將特斯拉視為人工智慧概念股。對特斯拉產品的需求趨勢正在消退,而對那些與人工智慧聯絡更緊密的公司的需求卻在爆炸式增長。”
在覆蓋特斯拉的華爾街分析師中,僅約33%的人建議投資者買入特斯拉股票,而其他六大巨頭的這一比例平均為85%。此外,在過去12個月裡,分析師將特斯拉2024年的平均淨利潤預期下調了近一半,而其他六大巨頭的盈利預期要麼被上調,要麼持平。
此外,美股“七巨頭”的持續上漲也引發了人們對“網際網路2.0”和過度集中的擔憂。伯恩斯坦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警告美股“七巨頭”估值過於極端:“如果這七巨頭真的獨一無二,那麼它們的顯著表現可能是合理的。不幸的是,情況並非如此,相反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投資者對這七隻股票的熱情反映了當今投機性、動量驅動的市場。”
高盛:歐股“11巨頭”比美股“七巨頭”更具吸引力
放眼全球,靠幾家巨頭“撐起”的股市,並不僅僅只有美國。
高盛近日釋出研報稱,歐股2020年市值排名前11的績優股近年來的表現十分亮眼,這“11巨頭”(GRANOLAS)佔據了歐股過去一年全部漲幅的60%,且風險程度遠低於美股“七巨頭”。
高盛指出,考慮到這些股票擁有強勁的盈利增長、低波動性、高且穩的利潤率以及穩健的資產負債表等特有性質,預計歐股“11巨頭”將在本輪股市週期中佔據主導地位。
具體來看,高盛提到的歐股“11巨頭”分別為葛蘭素史克、羅氏、阿斯麥、雀巢、諾華、諾和諾德、歐萊雅、路威酩軒、阿斯利康、SAP和賽諾菲。據高盛的測算,歐股“11巨頭”的總市值超過了2.6萬億歐元,佔到歐洲斯托克600指數總市值的1/4,相當於該指數中能源、基礎資源、金融和汽車等重量級行業的市值總和。
在總結歐洲市場的變化趨勢時,高盛指出,20年前是電信和石油等傳統行業引領市場,而今天則是消費、製藥等行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蔡鼎製圖(資料來源:高盛)
高盛分析師Peter Oppenheimer 2月12日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初,歐洲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都是電信和石油公司,其中只有滙豐是個例外。而今天,歐洲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已經沒有任何銀行、石油或電信公司。”
從業績上來看,過去12個月裡,高盛提到的歐股“11巨頭”總收入超過了5000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8%。而過去一年,歐股“11巨頭”的股價平均漲幅為15%,遠遠超出斯托克600指數同期5%的漲幅,其對斯托克600指數的漲幅貢獻率為60%左右。
更令不少投資者羨慕的是,歐股“11巨頭”的市盈率僅為20倍。儘管與整體的歐洲市場相比,這已經有溢價,但這是成長型公司的標準,與30倍市盈率的美國“七巨頭”相比,相當於打了7折。
此外,“GRANOLAS”名單中的歐洲巨頭的平均股息收益率為2.5%,大大超過了標普500指數成分股1.5%的平均股息收益率,也讓美股“七巨頭”0.3%的平均股息收益率相形見絀。
儘管如此,但“GRANOLAS”中的歐洲巨頭並非沒有風險。高盛指出,總體而言,歐股“11巨頭”來自歐洲本土的營收不到20%,因此它們的業績與全球市場動態緊密相連。匯率波動,尤其是歐元的走強,對這些巨頭的打擊可能大於其他歐洲公司。另外,“11巨頭”對美國平均37%的敞口也會帶來關稅的風險,尤其是如果特朗普再次贏得大選的話。
免責宣告:本文內容與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