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業績比去年下降了24%,CEO卻喜提24%的漲薪。
這是華爾街正在上演的魔幻一幕。近日,根據高盛披露,高盛CEO David Solomon 2023年的年薪為3100萬美元,相較2022年漲了24%,漲薪幅度超過各大華爾街大行掌門人。其中,200萬美元的基本薪資較之前不變,其餘2900萬美元為獎金,相當於174個月的bonus,而網傳高盛今年投行的平均bonus僅為不到3個月。
訊息一出,立刻登上各大外媒頭條,也讓經歷了兩年降薪、裁員潮的華爾街banker集體破防。
David Solomon雖聲名在外,但這波漲薪來得有些迷惑。
2023年高盛的業務表現並不理想,利潤下降了24%至85億美元,創下201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股價也表現平平,股本回報率僅為7.5%,對照14-16%的目標幾近腰斬。這一年,高盛還解僱了超過3000名員工,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一輪裁員,並且“斷臂求生”賣掉了曾經力推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
針對David Solomon的加薪動作,高盛在披露薪酬的檔案中這樣寫道,雖然這些戰略行動對短期業績產生了負面影響,但薪酬委員會認為,高管的行為對公司重新定位至關重要,為2024年及以後提供更強大的平臺。
高盛的情況並非個例。受美元加息、IPO寒冬等因素,過去兩年華爾街投行上演了一場無差別“撲街”,可CEO漲薪的現象卻很普遍。
比如高盛的幾位競爭對手,摩根大通的行政總裁Jamie Dimon加薪4.3%,增至3600萬美元。2024年初退任摩根士丹利行政總裁的James Gorman漲薪17.5%,增至3700萬美元。富國銀行行政總裁 Charles Scharf按年增18.4%、增至2,900萬美元......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金融打工人也無法共情。值得研究的問題是,David Solomon們是何以在業務這般頹勢之下仍能實現財富的進階?
自2018年,David Solomon從前任Lloyd Blankfein手中接管高盛以來,2023年是最具挑戰的一年。
自2022年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的加息陰影籠罩了整個華爾街,美股IPO數量和融資額斷遭遇段斷崖式下跌。2022年全年,高盛收入同比下滑20.2%至473.65億美元,投行業務不可避免經歷了降幅高達47.93%的腰斬,高盛“墜落神壇”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一年David Solomon曾預測,美國經濟兩年內出現衰退的可能性是50%。
公司經營管理無非人、財、物幾大要素。覆盤高盛2023年的業務,兩條主線貫穿了David Solomon的策略始終:降本增效和收縮聚焦。
自執掌高盛以來,David Solomon奉行多元化經營的策略,試圖減少對傳統投行、交易業務的依賴,業務重點之一就放在了拓展大眾消費者業務上。這一策略直接導致了員工規模的激增,經歷了幾年的大幹快上,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高盛的員工數量較2018年底擴張了34%。
2023年初,高盛被曝開啟了史上最大規模裁員,人數高達3200人,約佔整體員工數量的6.5%,投行部門是重災區。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裁員,早在2022年底,David Solomon就在年終致辭宣佈了這一計劃。公開訊息顯示,高盛2023年的裁員人數正是3200人,可以說CEO David Solomon將這一目標精準落地。
被視作合夥人跳板的MD升職人數也跟著縮了水。2023年11月,高盛集團新任命608位董事總經理,較上一次於2021年宣佈的人數減少5%。
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員工福利的收縮。除了裁員,高盛大幅削減了投行部門的獎金池,甚至在2023年的第一個工作日,這家財大氣粗的華爾街投行就悄然取消了免費咖啡、免費午餐、免費班車等一系列員工福利,包括出差審批也在收緊,需要透過高層審批,並且一次出差需要安排見多位客戶。
如果降本增效是CEO的KPI ,David Solomon可以說落地得非常徹底。
在業務層面,2023年David Solomon試著甩掉了兩個曾由自己主導的“包袱”。
第一個“包袱”是個人財物管理業務。9月,高盛決定出售其個人財富管理業務,這是David Solomon執掌高盛的第二年時曾力推的一項業務。2019年高盛以7.5億美元的對價完成了對United Capital的收購,隨後成立PFM(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部門。這是一項典型的增量業務,在原有的大公司和富裕客戶之外,拓展至消費者金融業務。目前該筆交易尚未完成,對價也未透露。
另一“包袱”是消費者貸款。2022年,適逢高盛消費者銀行業務發展迅猛,高盛以17億美元的作價全資收購了專為居家裝修專案提供貸款的線上貸款平臺GreenSky,這一業務曾被高層給予厚望。但在2023年4月,Solomon在電話會議上宣佈嘗試出售GreenSky的決定,表示“GreenSky確實是個好業務,但考慮到高盛的實際情況,公司未來的戰略重點將有所調整,因此可能已經不適合長期持有GreenSky”。
有人稱David Solomon的這一系列決策是“浪子回頭”。過去三年,這家知名華爾街銀行的消費者金融業務已經虧損了30億美元。可以確定的是,David Solomon推翻自己的舉措將換來回報,這將在未來提升高盛財富部門的利潤率。
一邊斷臂求生,另一邊私募基金業務在發力不斷。在高盛資產管理釋出的2024年投資展望提到,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私募信貸市場未來將繼續提供有競爭力的投資機會。
2023年,高盛資產管理(下稱“高盛資管”)宣了5只私募投資基金的關閉,基金規模合計高達260億美元,包括:
2023年1月10日,專注於氣候環境解決方案的Horizon Environment & Climate Solutions一期基金,最終募資規模為16億美元。
2023年2月8日,成長型股權投資基金West Street Global Growth Partners一期基金,最終募資規模為52億美元。
2023年9月20日,兩隻私募二級市場基金,Vintage九期基金和Vintage Infrastructure Partners,規模分別為142億美元、10億美元,這是高盛史上最大的S基金。
2023年10月23日,West Street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IV基金,規模40億美元。
2024年1月3日,高盛旗下的高盛資產管理還宣佈完成生命科學一期基金完成的最終募集,規模達6.5億美元(約46億人民幣)。這是高盛的第一隻生命科技主題的基金,高盛還特別提到,這是生命科技股權投資領域史上最大的首期基金之一。
不過看來看去,David Solomon說服董事會的籌碼還是拿出了一個高效、徹底的結果。因為經營轉型、業務調整哪怕是自我推翻,不論多前瞻、多堅決,仍只是待驗證的階段成果,商業社會不會為職業經理人的決心和情懷買單。
其實那個讓打工人狠狠共鳴的電影《年會不能停》給了個答案。
電影一開頭,面對集團現金流斷裂的風險,高層們商量出的最快捷、最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是全力轉向網際網路金融、裁掉重資產板塊這種業務層面的調整,而是“最佳化掉百分之四十的人員,每年可以保住三分之一的現金流”。最佳化員工的計劃代號為“廣進計劃”,只有“裁員”,公司才能“廣進”。
這是一個打工人的殘酷啟示錄,對金融人也一樣。商業電影裡,你可以憑勇氣捍衛普通人的權利,用手藝、專業和熱情對抗裁員的鐵拳,但現實裡,西方金融家賺的就是削減成本的錢,Solomon裁掉三千人,降低成本,履行了崗位職責,漲薪就是對結果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