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中國地域廣闊、稟賦不一,地區之間存在明顯差距。
這一差距不僅體現在GDP總量上,也體現在人均GDP、人均收入、平均工資等指標上。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覆蓋的是全體居民,而平均工資,只涵蓋就業人員,且以稅前工資為衡量基準。
如果說GDP代表的是做蛋糕的水平,人均收入就是全民“分蛋糕”的體現,平均工資則是就業人員“分蛋糕”的寫照。
誰是全國平均工資最高的地方?
01
近日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4》,完整披露了各行業、各地區的平均工資。
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2.06萬元,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83萬元。
以月簡單折算,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月均工資超過1萬元,私營單位月均工資約5700元,兩者存在明顯差距。
從行業來看,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大行業分別是資訊科技、金融業、科研服務業;
而最低的三大行業則是住宿餐飲業、農林牧漁業、水利環境相關行業。
行業資料與日常認知基本一致,但無論是月均1萬元的平均工資,還是不同單位間的差距,都讓人感到意外。
先看第一個問題,人均收入過萬,為什麼大家普遍感覺到“拖後腿”?
平均工資,是典型的“平均數”,自然存在“被平均”效應。
就像姚明與潘長江的平均身高、馬雲和快遞員的平均收入,平均數天然存在侷限性。
此外,平均工資是稅前工資,而非五險一金之後的到手工資,兩者間存在20%以上的落差。
顯然,“中位數”收入更為合理。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資料並未直接對外披露。
再看不同單位工資,為何存在懸殊?城鎮非私營單位,是否等同於“體制內”?
其實,“城鎮非私營單位”包括體制內,但不全是體制內,而是涵蓋國有單位、集體單位、股份制企業、港澳臺資和外資企業等,可視為大中企業和單位的集合體。
無論是“三桶油”、三大運營商等大型央企,還是騰訊、阿里、華為等大型民營企業,抑或特斯拉、富士康等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都囊括在內。
與之相比,城鎮私營單位,主要是私營企業,多數都是中小企業,工資與大型企業之間存在懸殊也就不難得到理解。
此外,平均工資的統計,只涵蓋了單位人員,大量的個體戶、自由職業者都不在其列,這自然也讓這組資料顯得更高。
即使如此,平均工資仍舊重要。
它不僅是初次收入分配和真實發展水平的體現,還是繳納社保、公積金的參考基數,也是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基準。
02
哪些地方平均工資更高?
我們以城鎮非私營單位為基準,涵蓋了幾乎所有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大中型民企外企,更能看出不同地區的收入差距。
可以看到,京滬遙遙領先,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超過了20萬元,而西藏、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也在12萬元以上。
從區域來看,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最高的10大省份,東部佔據7席,西部佔了3席,中部和東北都是顆粒無收。
整體來看,各省份平均工資,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與人均GDP也基本正相關,但也存在很多例外。
令人意外的是,西部地區的平均工資整體力壓中部、東北,而西藏、河南的排位又顯得極其突兀。
西藏平均工資位居全國第三,不僅力壓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更超過了以共同富裕示範區著稱的浙江。
不只西藏,一些公認的欠發達地區,如青海、西藏,平均工資與東部沿海省份不相上下,且遠超中部地區。
同樣令人困惑的是,平均工資最低的5個省份,除了東北的吉林和東部的河北之外,其他3個都花落中部:河南、江西、山西。
最令人意外的是,作為經濟第五大省的河南,平均工資竟然排在全國倒數第一,僅有西藏的一半,約為京滬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究竟是統計因素所致,還是背後隱藏了不同地區發展的真相?
03
西藏平均工資,為何力壓粵蘇浙?
這類反常資料並非第一次出現,西藏人均養老金收入力壓京滬,位居全國之首,早就引發全網關注。
無論是GDP總量、人口規模還是財政收入水平,都只相當於東部地區的普通地級市,但收入水平卻相當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西藏享受了大量轉移支付,在收入上享受到明顯的補償效應。
西藏地處邊遠高寒地帶,環境相對艱苦,加上肩負國防重任,戰略意義重大,因此從全國拿到了為數不少的轉移支付。
考慮到高寒環境,為吸引人才流入,西藏許多單位一般在基礎工資之外,都有額外補貼,工資水平普遍高於內地地區,這也需要來自國家層面的補助。
根據預算報告,2024年,西藏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為228.2億元,但支出高達3158.1億元。
這中間存在10多倍的巨大缺口,幾乎都要靠轉移支付來填補。
根據2024年財政部資料,在中央對地方的10萬億級轉移支付中,西藏拿到了2393億元,總量位居中下游,但考慮到只有300多萬人,人均轉移支付高達6.5萬元,位居全國首位。
事實上,不只是西藏,同處西部的青海、新疆、寧夏、甘肅等欠發達省份,人均轉移支付均在1萬元以上。
與之對比,總轉移支付最高的四川、河南,人均轉移支付分別只有7400元、5400元,明顯低於西藏等盛省份。
另一個原因是,西藏的就業單位數量過少,導致在統計平均工資時,存在一定高估的現象。
第四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西藏只有4.7萬個法人單位,而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類就佔了1/4強,企業單隻有2.8萬個。
這一數字遠低於東部地區,且西藏主要都是國企及行政事業單位,私營或民營企業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平均數。
無論如何,西部在為東部貢獻煤炭、天然氣、電力,肩負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的同時,享受來自東部地區的轉移支付,正是大國一盤棋的體現。
04
河南,平均工資為何倒數第一?
論經濟總量,河南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大省;論人均GDP,河南也排在全國中游,並不弱於西部省份。
這背後,一方面是統計因素所致。
平均工資只統計了單位,且存在明顯的“平均數”效應。
高新產業越發達的地方,行政事業單位、國企人員佔比高的地區,自然就越高。
這正是東部和西部平均工資較高的不同側面。
如果看所有行業更為真實的中位數,河南大機率能躋身中游,而西部地區或許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另一方面,考慮到產業結構的影響,農業大省的定位,始終是難以繞開的因素。
根據前文,平均工資最高的多為資訊科技產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及金融業,最低的則是農業、環保業、餐飲住宿業。
河南的網際網路、金融業、高科技製造業的確不夠發達,支柱產業過於傳統,大型企業過少,導致平均工資水平不高。
無論是500強企業、上市企業等龍頭企業,還是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高新企業,河南與其他經濟大省都存在明顯差距。
雖然農業收入不高,但在糧食安全中,河南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稱“大國糧倉” 的壓艙石。
河南是我國糧食產量第二大省、小麥產量第一大省,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糧食淨貢獻省份。
然而,出於糧食安全考慮,區域發展普遍受到耕地紅線的限制,越是農業大省,受到的約束就越大,能用於開發的土地空間就越有限。
即使如此,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河南正在向高新產業全面轉型,佈局了包括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科技、新材料、生物醫藥在內的新賽道。
一旦這些產業茁壯成長,河南經濟將會再上一層樓,平均工資也將擺脫目前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