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大事情莫過於老川上臺和10萬億化債這兩個事,這兩天也不斷有朋友問我對股市會有什麼影響?
看來大家關心的不是地方上壓力有多大,只關心股市漲不漲哈!
先說點關於債市的題外話,其實對於資本來說,是必須要關注債市的。
因為金本位之後,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就是信用,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還是地方,還是各種形式的機構都一樣。
債務這個東西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是壓力,但是對於資本來說,僅僅只是金融工具的一種而已,而且是最好用的工具,沒有之一。
債務的本質是以時間換空間,也就是當下缺錢,或者現在有個什麼事情需要資金支援,從而引入債務來度過目前這個階段,未來翻身之後或者成功之後,再還債。
正常的資本流動只有兩個方式,要麼是融資,要麼就是負債。
這兩者比起來,融資不但成本高,風險還大,對於融資方來說,付出的股權當然是高成本,對於投資方來說,萬一專案失敗了,那就是一場空。
負債相對來說要好一些,所以上市公司裡面,只要正常經營的,幾乎都會負債,像大全能源這種等同於冬眠的除外。
企業負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找銀行借,另一種是發行債券找市場借,而且債券是可以流通的,所以就有了債市。
為什麼應該關注債市呢,原因有很多,核心有兩點。
第一點從風險角度考慮,一家公司經營不善沒關係,發生了錯誤沒關係,不賺錢甚至虧損也沒關係,只要還能借到錢,只要資金鍊不斷,就都能活下去。
典型的就是房地產企業和金融企業,幾乎都是靠槓桿活著。
可是當借不到錢,或者借錢的代價越來越高的時候,那就是出大問題了,很可能倒閉。
這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還是對地區都一樣。
第二點從觀察公司的角度,債市能夠很大程度反映大眾對該公司的看法,利息的高與低,交易的受歡迎程度等等,都體現了人們如何看待公司。
就比如國債,利息如此低,為何還如此受歡迎?就是因為大家一致看好,一致認為沒有風險。
從這兩個核心來說,債市比股市要容易,這也是資本幾乎都會深入參與債市的原因。
有句玩笑話是這樣說的,資本大佬在成功之前往往負債累累,成功之後依然債務重重,就是因為他們一輩子都在跟債權打交道。
然後回到本文的主題,其實不是10萬億,而是有三個資料。
首先是6萬億的債務限額,這個純粹是新增的,分到3年,每年2萬億給到地方去化解隱形債務。
然後還有4萬億的新增專項債,分到5年,每年8千億,也是給到地方去化解隱形債。
所以10萬億化債就是這樣來的,還有2萬億是2029年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跟現在沒關係。
這裡面有2個核心,一個是“化債”的概念,另一個是金額。
首先要注意化債不是還債,大家發現嗎,從頭到尾都沒提過還債。
這就是前面我為什麼要先說債市這個題外話的原因。
既然債務是最好用的金融工具,那當然要用好了,都還掉了當然就失去了工具的意義。
你看美聯儲那麼高的債務,怎麼可能還,人家壓根也沒打算還,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也是一樣的,還掉是不可能,現在地方上最緊迫的問題,是還債壓力太大,無錢可用。
既然壓力大,又不能還,那就只能減小壓力,然後以時間換空間。
隱性債的利息是很高的,平均應該是8個點左右,而且正在面臨“逼債”問題。
這10萬億等於是把債主身份換了一下,先替你把之前的隱形債還掉,改成你欠我的,然後利息還很低。
所以對於參與方來說,這只是債務置換,對於市場來說,也並沒有新增債務,談不上大放水。
然後是金額問題,我看很多文章都在講刺激消費什麼,還有說刺激房地產的。
當然間接的刺激作用肯定有的,但是這筆錢的初衷一定不是這樣的。
我猜測制定這個金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現在的整體隱形債就有這麼多,從已經公佈的資料來看,2028年之前地方的隱形債總量就是14.3萬億。
也就是這筆錢到位之後,基本上就解決了很多地方的燃眉之急,還債壓力每年只有以前的1/6。
然後順帶完成今年定下的目標,這個10月20號的文章裡面講了,原話是下圖這樣的。
今年的GDP目標是增長5%,現在只有不到2個月的時間,是必須要擼起袖子加油乾的。
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拉動GDP也必須得先有錢才行。
本來就缺錢,還面臨著還債的壓力,肯定拉不動,修個路都不敢修。
現在不一樣了,可以放心大膽的繼續花錢了,至少借錢都有底氣了。
經濟好轉之後自然有利於消費,但這是間接關係,並不是直接關係。
有位朋友發給我他統計的歷次化債之後,股市的變化,我沒去核對,因為我覺得沒什麼意義。
他說近十年我們有過三次大規模化債,第一次是2015年,規模是12.2萬億,所以來了一次大牛市,指數直接漲到破5000點。
第二次是2019年,規模是1600億,也走出了一波好行情,指數漲了34%。
第三次是2021年,規模是1.1萬億,那次也漲了41%。
我一聽就覺得時間好像不對,2021年也沒怎麼漲啊,要說也是2020年漲了才對。
當然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什麼時候漲,會漲多少,這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說白了這次的10萬億是借新還舊,最大的好處是節省了利息和緩解了還債壓力。
對拉動消費有好處,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不過在老川上臺這個時間點,剛好放出這麼個大工具,對信心方面還是有比較大的正面影響。
如果老川真的大幅度提高關稅,肯定會影響外貿,所以我們的內需顯得更加重要。
那麼先讓各地方肩上的擔子輕一些,然後加大內需刺激力度,應該就是這麼個過程。
假設真出現這個狀況,短期來說,我們可能壓力還會更大一些,不得不說他們的市場不但比較大,而且消費力還比較強,所以肯定會有損失。
但是長期來看,封閉一定會越來越衰落,而我們有兩個方面一定會快速進步。
一個是全球化佈局,另一個是科技升級。
所以後面有三個方面很可能會被炒作,第一個是與內需相關的,第二個是科技企業,第三個是品牌出海。
希望我的讀者朋友都清醒的認識這裡面的底層邏輯,我們不參與炒作,但是可以利用。
我的理念一直都是守住選擇優秀公司這條底線,如果市場不炒作,那麼我就賺公司分紅或者內在價值提升帶動市值上升的錢,會比較慢,但是風險可控。
如果市場炒作,那我就賺情緒下的戴維斯雙擊的錢,會比較快,但是我不會貪。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