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人口,關乎未來。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口不是負擔而是資源,既是生產力,也是消費力、創新力。
與人口總量相比,更重要的是人口結構。
出生人口的走勢,老年人口的多少,年輕人口的佔比,人口流動的方向,決定經濟增長、區域競爭、搶人大戰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哪些地方出生人口最多?哪些地方人口還在增長?
01
近日釋出的《中國統計年鑑2024》,披露了完整的分省市生育資料。
去年,全國平均出生率為6.39‰。出生率跑贏全國的只有15個,而高於10‰的僅剩下3省。
整體來看,西部地區出生率整體高於東部地區,內陸地區普遍高於沿海地區,欠發達地區明顯高於發達地區。
其中,出生率最高的5個省份分別是西藏、貴州、寧夏、海南、青海。
其中,西藏以13.72‰的出生率,蟬聯全國第一。
這些省份,除海南外,均位於西部欠發達地區,都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歷來都是出生率最高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TOP10經濟大省中,只有廣東一省出生率躋身全國前十,從而在人口層面與長三角地區有著實質性差異。
與之對比,出生率最低的5個省份分別是天津、遼寧、上海、吉林、黑龍江,集中在東北和東部沿海。
其中,黑龍江以2.92‰的出生率,再低墊底。
東北三省全部在列,並不令人意外。
老齡化率居高不下,年輕人口持續流失,再加上生育意願相對較低,共同構成東北人口的多重危機。
即使如此,黑龍江2.92‰的極低出生率仍舊令人震驚,已經明顯低於日韓。
畢竟,人口危機最為嚴重的韓國,出生人口仍有4.5‰,而日本還在5‰以上。
黑龍江全省人口超過3000萬人,而去年出生人口只有9萬人,而死亡人口卻多達20萬人,每年僅自然人口減少,就足以讓全省人口不斷萎縮。
更令人意外的是,東部的上海、天津全部在列,而江蘇也在倒數之列,這都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
這也說明,人口問題早已不侷限於東北,就連最發達的長三角都有了“東北化”的跡象。
02
為國生孩,誰是最大貢獻主力?
出生率的高低,只能反映一地的生育水平,但不同省份人口總量大相徑庭,對全國出生人口的貢獻極其懸殊。
西藏、寧夏、青海等地出生率固然一直保持在高位,但由於總人口只有幾百萬人,能貢獻的出生人口幾萬人,難以對沖大盤走勢。
從出生人口來看,廣東、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的出生人口位列全國前五,其中廣東是唯一破百萬的省份。
廣東出生人口103萬,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以佔全國8.9%的常住人口,貢獻了11.4%的出生人口,堪稱“最敢生”的省份。
與之對比,同為全國TOP5人口大省的山東、河南、江蘇、四川,出生人口都不足70萬人。
而在六七年前,山東、河南一度輪流問鼎生育大省之位,出生人口高峰時期多達170萬之多,如今早已不復當初。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一省的出生人口,超過了江浙滬“包郵區”的總和,對全國生育大盤的貢獻之大可想而知。
要知道,長三角的江浙滬“包郵區”總人口規模高達1.76億人,為廣東的1.4倍,但出生人口合計不到90萬,不及廣東一省。
同樣可以對比的是,廣東一省的出生人口,相當於東北三省總和的3倍以上,而廣東總人口只比黑吉遼合計多了30%左右。
可以說,低老齡化率+高出生率,讓廣東擁有了一個其他省市不具備的優勢:養老金極其充沛,足以補貼半個中國。
就此而言,廣東的出生人口第一大省,對於全國的貢獻,相比GDP、工業、外貿上的第一更為重要。
03
廣東,為何比江浙滬“更敢生”?
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生活越富裕,城鎮化程度越高,社會越社會越開放,觀念越進步,生育意願就越低,發達國家的經歷已經證明這一點。
西部省份與沿海省份出生率的懸殊證明了這一點,而江浙滬京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走勢也驗證了這一點。
然而,廣東,卻成了唯一的例外。
在廣東,無論是廣府地區,還是潮汕地區,出生率普遍都高於全國水平,深圳出生率位居各大城市之首,而汕頭的出生率也穩居普通地級市前列。
其一,孔雀東南飛,廣東擁有大量年輕人,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出生率,而拉低了老齡化率。
人隨產業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廣東成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和工業第一重鎮,大量外來人口不斷湧入。
這些人又以年輕人為主。在不斷抬升人口總量的同時,還讓廣東保持著相對獨特的人口結構。
因此,廣東既是出生人口第一大省,也是老齡化率最低的3個省份,而全國最年輕的10大城市,廣東佔了半壁江山。
其二,汕頭等地出生率位居前列,得益於濃厚的生育文化。
中國本來就有著“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山東一度就因生育文化濃厚而著稱,但在現代化的衝擊之下,幾乎被衝擊得七零八落。
潮汕地區為何還能保持至今?
從歷史層面來看,根究汕頭大學學報釋出的論文分析,潮汕地處國角省尾,地少又有大量流民湧入,因此,人們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建立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群落,共同抵禦外敵。
在這種宗族文化的影響下,潮汕人非常重視子嗣的傳承,為了家族後繼有人與自身家族的壯大,逐漸形成了“多子多福”“生孩鬚生男”的生育觀念,並延續至今。
其三,歷史上,生育政策執行力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未來幾十年的生育格局。
20多年前的政策,足以影響到20多年後的生育格局,一個表現是江浙滬地區的育齡人口遠遠低於廣東。
一度持續了數十年的限制性生育政策,對於不同省份影響不一。國企為主的東北最為嚴格,而江蘇則誕生了眾多“樣板縣”。
與之對比,潮汕地區藉助相對完善的宗社傳統,在特殊歷史時期,形成了一定的自我保護機制,為生育政策提供了一定彈性和緩衝空間。
而面對新觀念的衝擊,潮汕地區也得以在傳統的方寸之地,儘可能留存傳統生育文化,從而成了最愛生孩子的區域之一。
即使如此,廣東出生人口相比高峰時期也出現明顯下降,這是需要注意的。
而鼓勵生育,只靠一個廣東,遠遠不夠。
04
出生人口大變局,對於省市經濟會帶來哪些影響?
一地的人口增長,一方面靠的是自然增長,另一方面則是機械增長,即人口流入流出帶來的變動。
過去,幾乎所有省份人口都能保持正增長,正是得益於自然增長的貢獻,但當出生率下行,多地自然人口負增長,能依靠的只剩“搶人”一條路。
換句話說,人口大盤見頂,人口競爭淪為“零和博弈”,絕大多數省份都要面臨負增長的困局。
一些出生率較高的地區,靠著自然增長,還能對沖人口外流的影響,西藏、寧夏、貴州、海南等地都是如此。
反觀面臨雙重流失困境的東北,人口萎縮已經持續了十幾年,最突出的當屬黑龍江。
高峰時期,黑龍江常住人口達到3833萬人,而如今一路下滑到3062萬人,減少了近30%。
而經濟產業發達的東部地區,則能借助外來人口流入,對沖自然人口負增長的影響,這在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等地體現得尤為明顯。
作為中國人口第四大省、經濟第二大省的江蘇,去年人口增加11萬人,其中來自自然增長的貢獻為-23.3萬人,而人口淨流入的貢獻多達34.3萬人。
廣東則是少數集自然人口、人口淨流入兩者為一體的地方。
廣東既是生育大省,也是人口流入大省,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廣西、湖南、湖北、貴州、江西、河南等省份。
因此,當人口大盤趨於見頂,搶人大戰只會更加白熱化,零門檻落戶基本已經成為常態,戶口的含金量正在急速縮水。
未來,只有經濟發達、產業一流、公共福利完善或或生活環境一流的地方,才能真正搶得到並留得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