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安宇飛
在星河璀璨的太空,一顆顆衛星運行於軌道之上,搭載的人工智慧處理器晶片讓它們不僅“能看”,更“能想能算”,實時對畫面進行分析檢測;在廣袤無垠的天空,一架架無人直升機翱翔於森林上空,智慧判斷火情並精準投放滅火彈,撲滅熊熊大火;在精密製造的工廠,“AI工藝師”能勝任超過90%的生產決策,為航空產品的製造提高效率……
11月12日至17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在珠海市舉辦。和往年相比,本屆中國航展的“AI含量”有了明顯提升。證券時報記者發現,人工智慧正從運營、設計、製造等各個環節加速與航空航天產業的融合。手握AI的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們,已經成為本次中國航展中引人矚目的新勢力。
人工智慧硬體飛向太空
在中國航展6號展館,一隻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方型“盒子”靜靜擺放,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平平無奇,但一旦把它裝進衛星、送上太空,它就能成為衛星的智慧大腦,這就是航宇微在本次航展中展示出的衛星在軌智慧處理系統。
“我們的衛星在軌智慧處理系統,融合了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能夠在衛星上直接完成資料等固有處理、資訊提取、資訊分析和知識推理等資料處理等全部流程,實現衛星遙感資料的在軌實時分析處理。讓資料處理週期從原來的幾十個小時縮短到幾分鐘。”航宇微副總經理龔永紅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而讓衛星更智慧,離不開“盒子”裡面搭載的玉龍810A新一代嵌入式人工智慧系列處理器晶片。龔永紅表示,玉龍810A晶片是中國首款宇航級人工智慧晶片,它聚焦於前端影象處理、前端訊號處理和智慧控制,具有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平臺加速能力。
據瞭解,玉龍810A晶片是全國產化宇航級SOC晶片,適用於航空航天領域各類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可滿足星載、機載等系統中的影象處理、實時控制、智慧計算等業務需求。目前,該產品已應用於衛星等航天器上。
龔永紅認為,未來衛星搭載高等級AI晶片會成為一種趨勢,高等級AI晶片也將成為衛星智慧化、衛星小型化的重要保障。
人工智慧技術滲透率提升
不僅是遙遠的太空,在距離我們更近的天空,人工智慧技術的滲透率也在持續提升。
在本次航展,專注於大載重無人直升機等產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航景創新帶來了多款無人機產品。航景創新聯合創始人吳雙向記者表示:“森林消防、物資投送、醫療救援等等,都是無人機產品的典型應用場景。”
以森林消防為例,航景創新的FWA-35長航時複合翼無人機搭配FWH-1500過載無人機,在防火季可以遠端控制無人值守系統執行自主化火災巡查任務,能對森林火災進行精準識別和定位,自動推送報警資訊到森林防火監控中心,為執行滅火任務的無人機提供通訊保障,在探明火情後,單臺FWH-1500無人機可搭載6枚50kg滅火彈,對火點迅速進行“打早、打小、打了”。
“我們還構建了態勢感知遠端指揮平臺,融合了防滅火人員、無人機、地面裝備、任務、資料等全要素資訊的視覺化展示,實現一張圖的統管與排程,基於AI資料處理引擎,實現了多異構機型的集中統一控制。”吳雙表示。
航空航天產業與人工智慧產業的融合,不僅覆蓋了晶片等硬體,也覆蓋了平臺和軟體。“我們在這次航展中帶來了多款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打造的高階裝備工業軟體。”瑞風協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據介紹,在設計模擬領域,瑞風協同打造的智慧工程研發知識平臺KENOVA,基於AI知識外掛可以對知識進行精準推送,利用知識圖譜等技術,設計人員可以更方便地對知識進行檢索和利用,加速設計創新,縮短產品研發週期。
“藉助AI,未來工業軟體領域會誕生顛覆性的創新機會,我們需要及時追蹤先進技術,捕捉髮展機遇。”瑞風協同相關負責人表示。不過該負責人也表示,AI在工業軟體領域落地也面臨一些痛點,包括技術實施難度高、資料安全性要求高等。
“不同工業領域有其特定的知識體系,通用的基礎模型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高階裝備複雜的工作機制和執行環境,導致模型的開發難度大幅度提升,機器學習演算法的除錯和最佳化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模型訓練難度高,技術實施難度大,因此工業AI的發展需要更深層次的行業理解與技術和資料積累。”上述負責人稱。
從底層開始的“AI進化”
發展人工智慧,離不開資料、演算法和算力“三要素”,許多航空航天產業鏈的企業正在這些層面加大投入。
光啟技術是全球超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其超材料產品在航空裝備領域被廣泛應用。
由於超材料涉及的領域眾多,在研發和生產環節計算量非常龐大,為此光啟技術從底層算力開始佈局,自建了超算中心。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向記者表示,公司自建的超算中心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超材料設計和模擬平臺,峰值計算能力可達4200萬億次/秒。
超材料屬於前沿科學,行業也面臨工藝師稀缺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光啟技術透過數字化、人工智慧大模型的應用,打造出了“AI工藝師”,能自主形成決策,極大程度化解整個行業工藝專家現場跟產的難題,在提升經營管理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了決策成本。據介紹,光啟技術的AI工藝師已經能做到超材料專業工藝師工作量的90%。
“希望光啟在AI技術上面的創新應用變革,能夠為整個尖端工業領域樹立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升級的典範,引領行業智慧化發展。”劉若鵬稱。
AI人才的培養和AI團隊的建立,也成為企業的發力點之一。
瑞風協同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組建了專業的AI研發團隊,並配套了研發基礎設施,投入資金建設雲平臺和資料中心,配備先進的伺服器、儲存裝置和網路裝置。”該公司要求每一位工業軟體工程師學會使用AI技術,並定期開展經驗分享和獎勵。
從硬體到軟體,從運營到人才培養,一場“AI風暴”正席捲航空航天產業各個環節。人工智慧技術,正從底層開始與航空航天產業相融合,帶來全新產業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