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國家資料來源釋出《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建設指引(徵求意見稿)》(下稱《建設指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建設指引》對資料基礎設施建設提出階段性目標,明確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資料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基本格局。同時提到,加強新興網路技術創新應用,最佳化網路計費方式,降低東西部資料傳輸成本,促進東部中高時延業務向西部轉移。
《建設指引》明確,將健全政策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資料基礎制度體系,加快出臺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政策檔案。同時,加大中央投資對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力量參與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建設。
受訪專家認為,透過建設完善的資料供給、流通、交付體系,將資料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充分釋放。整體來看,這將有助於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創新,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資料基礎設施階段建設目標明晰
資料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在重塑產業發展方式,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能發揮重要作用。當前,資料流通堵點問題日益凸顯,資料經濟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直接影響了資料質量,進而阻礙了資料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利用。
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資料標準不統一,不同資料來源和系統的資料格式、質量參差不齊,導致資料難以高效整合和共享;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突出,在資料流透過程中,如何確保資料不被非法訪問、篡改或洩露,同時保護個人隱私,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建設指引》指出,當前,我國資料基礎設施處於起步建設階段,圍繞流通利用業務場景,各地方各行業各領域探索形成多種有針對性的技術方案和解決路徑,並在不斷迭代發展。
《建設指引》提出,2024年—2026年,圍繞重要行業領域和典型應用場景,開展資料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支援部分地方、行業、領域先行先試,豐富解決方案供給。完成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明確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路線和實踐路徑。
2027年—2028年,建成支撐資料規模化流通、互聯互通的資料基礎設施,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規模化資料可信流通利用格局。
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資料基礎設施主體結構,構建協同聯動、規模流通、高效利用、規範可信的資料公共服務體系。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記者表示,《建設指引》透過最佳化資料採集和處理流程,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為資料流通和利用提供高質量的資料來源。同時,透過建設完善的資料供給、流通、交付體系,將資料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充分釋放。整體來看,這將有助於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創新,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探索建設資料跨境流動基礎設施
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提出了資料要素化、資源化、價值化要求,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圍繞打造高速互聯、高效排程、可信流通、安全可靠的體系化能力,持續賦能各行業資料融合與智慧化發展。
《建設指引》提出,建設資料流通利用設施底座。建立覆蓋政府、行業、企業等主體及國家、省、市、縣等層級的全國一體化的分散式資料目錄,形成全國資料“一本賬”,支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資料有序流通和共享應用。建設資料泛在接入體系,支援資料資源、參與主體、第三方服務更大規模接入。
《建設指引》指出,要建設資料高效供給體系。支援農業、工業、金融、自然資源、衛生健康、教育、科技、民航、氣象等行業領域打造高質量資料集。支援各地積極建設政務服務大模型,推動政務服務智慧化。
在建設資料可信流通體系方面,《建設指引》明確,促進資料大規模、低成本、安全自由流通。支援建設企業可信資料空間、行業可信資料空間,探索建設城市可信資料空間、個人可信資料空間、跨境可信資料空間。
同時,鼓勵行業、地方積極探索建設區塊鏈、隱私保護計算等新技術設施。支援因地制宜,探索數聯網、資料元件等資料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建設資料流通交易公共服務平臺。支援探索建設資料跨境流動基礎設施。
在建設資料便捷交付體系方面,《建設指引》提出,加強資料交易場所體系設計,統籌資料交易場所最佳化佈局。構建集約、高效的資料交付基礎設施,為場內集中交易和場外分散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資料交付環境。
此外,《建設指引》還指出,建設行業資料應用體系。加強場景牽引,建設面向工業製造、現代農業、數字金融、智慧醫療、智慧交通、跨境物流、航運貿易、衛生健康、綠色低碳等重點行業領域的資料應用基礎設施,促進行業資料應用創新。
推進東中西部算力協同
以資料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力量。《建設指引》指出,推進算力資源科學佈局,加快推動通用算力、智慧算力、超級算力等多元異構算力的綠色發展、有機協同。
2022年2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推動建設八大國家樞紐節點、十大國家資料叢集。2023年12月,國家資料局等五部門印發《關於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國家資料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加速期。
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八大國家樞紐節點直接投資超過了435億元,拉動相關投資超過2000億元,機架總規模超過了195萬架,整體上架率達63%左右。東西部樞紐節點間網路時延已經基本滿足了20毫秒(ms)的要求,新建資料中心PUE(電能利用效率)最低降至1.04,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向西部遷移,算力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建設指引》指出,要加強新興網路技術創新應用,最佳化網路計費方式,降低東西部資料傳輸成本,促進東部中高時延業務向西部轉移。 推動國家樞紐節點和需求地之間400G/800G高頻寬全光連線,引導電信運營商提升“公共傳輸通道”效能,推進算網深度融合。
近日,在第六屆中國超級算力大會上,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表示,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是事關全域性的長遠之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本質上是一個規模龐大、跨區跨域、要素複雜、應用多樣、不斷演化的複雜巨系統,在實踐層面仍面臨一些重要挑戰,需要準確理解和把握算力建設領域的關鍵問題,以務實、科學、專業的精神,系統謀劃,有序漸進,切實推進算力經濟高質高效可持續發展。
責編:陳麗湘
校對: 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