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東北地區四個大城市之一,古稱奉天或盛京,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有古都之名。
近現代以來,瀋陽是我國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共和國裝備部”和“共和國長子”之稱。
當然,對於很多不熟悉歷史的網友而言,瀋陽這個名字,大概與小品裡“小瀋陽”這位流量明星有關。
既然是長子,那麼瀋陽在全國,應該具有極高的影響力。
來自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資料顯示,2023年,瀋陽GDP為8122億元、常住人口920萬人。
結合全國126萬億的GDP規模和14億的人口規模可知,2023年,瀋陽人口和GDP均佔全國的千分之6左右。
從在全國的排名看,瀋陽GDP約排到337座地級行政區的第31名,常住人口則排到第25名。
這是共和國長子更真實的實力嗎?我們可以結合歷史資料,從宏觀層面對瀋陽做一個簡單的瞭解。
資料顯示,1978年以來,瀋陽GDP佔全國的比重,最高峰時接近千分之13,即1984年,全國每創造100元GDP,有1.3元來自瀋陽。
到了2023年,這個比重下降到千分之6.5,即每創造100元GDP,僅有0.65元來自瀋陽。
近半個世紀以來,瀋陽在全國所佔的比重,下降接近一倍。
人均GDP所佔比例,變化比GDP總量更明顯。
1984年和1985年,瀋陽人均GDP是全國的2.2倍以上,2021年起,瀋陽人均GDP跌破全國平均線。
從2倍多的大幅度領先,到不及全國平均線,瀋陽過去幾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事實上,瀋陽不是個案,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主要城市,人均GDP佔全國的比例,也有明顯的下降。
這種下降,一方面是工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度下降、服務業貢獻度上升造成的,同樣是花錢,北上廣深與四五線城市的消費水平,區別並不是很大。
另一方面,是四五線城市工業的普及,以及收入水平的提升,縮小了與發達城市的差距。
但這種變化,並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雖然縮小區域發展差異,一直以來是國家的重點策略之一。
這種差距的縮小,意味著發達城市很難形成更為先進的生產力,沒有更先進的生產力,或許只能依靠金融業等特定製度下的產物,來實現對全國的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