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小的火腿腸,一年能賣50億!
雙匯發展作為一家家喻戶曉的企業,主營業務為肉製品及屠宰業。其中,肉製品業務貢獻了公司大部分的毛利和利潤。
自1998年上市以來,雙匯已經走過了二十幾個春秋,利潤從不足億元增長到50億,營收從20億做到如今的600億,其盈利能力不言而喻。
剔除白酒企業,上市公司中,食品企業最近五年淨利潤比雙匯多的只有伊利股份和!
不過,近兩年雙匯發展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煩。
從市場層面看,2020年以來,雙匯發展的市值蒸發了1400億,不難看出投資者對其的悲觀態度,被人說"早就不想做企業了,只想分紅撐過去"。
從業績層面看,雖然雙匯發展利潤的絕對值仍舊超過絕大部分企業,但明顯出現下滑趨勢。
根據公司財報,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41.12億元,同比下滑4.82%,淨利潤38.04億元,同比下滑12.08%,甚至連總資產、淨資產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而營收、利潤雙降,這並不是第一次。
2023年,雙匯營收600.97億、同比下滑4.2%,淨利潤50.53億、同比下滑10.11%。
從曾經的風光無限到現在的千夫所指,到底是環境變了還是雙匯老了?
客觀來講,雙匯發展出現這樣的局面肯定有自身的原因,但也確實有宏觀因素的影響。
雙匯發展主營業務共分為生豬屠宰與肉製品銷售兩部分,其中屠宰業務包括冷鮮肉與冷凍肉的銷售,肉製品則分為高溫肉製品和低溫肉製品。
2024上半年,公司肉製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23.73億元,同比減少9.64%,收入佔比44.84%;屠宰業務實現營收133.25億元,同比減少16.14%,收入佔比48.29%。
可以看出,雙匯的兩項核心業務均出現下滑,並且下滑幅度相比於2023年更大。
這背後,豬肉價格持續走低和肉類消費結構是兩個重要的宏觀因素,一方面,雙匯的兩項核心業務與豬肉價格密切相關。
2023年,全國生豬出欄量達到72662萬頭,較2022年增長3.8%,連續第5年增長,供需錯配額情況使得豬肉價格持續下滑。
進入2024年四季度,養殖端按計劃出欄,但是需求端表現相對疲軟,市場整體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導致豬價震盪下行,10月生豬月均價下跌至18元/kg下方。
另一方面,我國肉類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根據最基本的常識或者經濟理論,價格下降會帶動銷量的上升。
但2023年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豬肉價格比2022年低差不多40%,但銷量反而下降了。
從消費佔比看,2014-2023年我國豬肉消費佔比呈下降趨勢,禽肉及牛肉消費佔比呈上升趨勢,年輕人肉類消費多元化。
價格和需求雙殺,從宏觀角度來說,這對雙匯發展極為不利。
拋開宏觀環境,雙滙業績下滑,其自身也難辭其咎。
自古以來,“殺豬賣肉”都不算是一門好生意。
儘管號稱是全國最大的屠宰企業,雙匯發展的屠宰業務毛利率長期維持在6%上下。上半年進一步下滑,僅有5%左右,盈利能力非常有限。
更嚴峻的是,受行業景氣度的影響,近幾年牧原股份等頭部的養殖企業為了拓展上下游產業鏈,提升盈利能力加大了對屠宰業務的投資,雙匯發展屠宰業務進一步受到衝擊。
資料顯示,2023年,牧原股份實現生豬屠宰量1326萬頭,同比增長80%,生豬屠宰量已超過同期雙匯發展(不足1300萬頭),躍居行業第一。
面對這種境地,雙匯也照葫蘆畫瓢,反向加大在生豬養殖、肉雞產業化以及預製菜等業務的佈局。
在2020年,雙匯發展為了投資養殖業,進行了非公開增發,募集資金70多億元,分別用於生豬養殖產能建設專案、肉雞產業化產能建設專案、中國雙彙總部專案等。
其中,生豬養殖產能建設專案投資9.9億元,肉雞產業化產能建設專案投資33.3億元。
但實際效果來看,雙匯發展斥巨資打造的養殖專案不僅沒有開啟第二增長曲線,反而拖累了公司的整體業績。
資料顯示,上半年,雙匯發展包含畜禽養殖、預製菜業務在內的其他業務實現營收43.32億元,同比增長6.19%,毛利率僅為負的0.73%。
如今的雙匯讓人欣慰的可能就是超高的分紅了,但這種慷慨又有些讓人費解。
自1998年12月上市以來,雙匯發展已經累計分紅573.57億,實現的累計淨利潤為626.68億,累計分紅比例達91.53%,股息率為6.1%。
根據最新公告,雙匯發展在2024年9月按照每10股派6.6元(含稅)的分紅方案,向全體股東派發了22.87億元現金分紅。
結合上半年公司22.96億元的淨利潤,這意味著雙匯的分紅率高達99.58%,幾乎把利潤全分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雙匯在慷慨分紅的同時,又在瘋狂的融資。
上市至今,雙匯累計已經融資超713.52億,導致分紅融資比僅為80%,與貴州茅臺12094.21%、格力電器2128.46%的分紅融資比完全無法相比。
2020年到2023年,雙匯發展總負債從105.71億增長到155.29億,負債率從30.46%上升到42.34%。
對此,市場也存有爭議,因為雙匯發展如今第一大股東羅特克斯持股超70%,由萬州國際全資控制,而萬州國際背後的人便是雙匯的董事長萬隆。
所以兜兜轉轉,雙匯發展的大量分紅都回到了實控人萬隆的口袋裡。
綜上所述,在行業景氣度低迷的情況下,雙匯的經營壓力是比較大的,在這種情況下的高分紅高融資策略並不理性。
這樣會推高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增加現金流壓力,從而導致公司的整體風險加大。
關注飛鯨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4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
來源:飛鯨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