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峰 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中國經濟會走出一個‘扁U型’的走勢,就是前面高,中間有所放緩,後續會有所上升。”近日,在與財經《經濟大家說》欄目的對話中,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峰對中國經濟後續走勢保持樂觀。
他認為,製造業PMI等先行指標已經在回升,說明經濟正在築底,隨著9月下旬以來系列增量政策的出臺落地,第四季度尤為關鍵,中國經濟今年有望實現5%增速目標。
對於近期的系列增量政策,何海峰認為,一套新的宏觀政策“打法”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化解地方債,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的系列政策,體現了政策的配合協調。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當前宏觀政策開始注重資產價格目標,這裡面既考慮到了現代金融發展的需要,也考慮到了居民財富從以房地產為主逐漸向金融財富轉變的需要。
不過,何海峰也認為不能忽視明年可能面臨的外部環境的挑戰,特別是美國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可能在經貿、投資和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
圍繞當前經濟形勢和走向、資本市場的走勢以及中長期的財稅、金融改革,騰訊財經《經濟大家說》欄目對話何海峰。
以下是對話全文:
談經濟走勢:
中國經濟有望實現“扁U型”回升
《經濟大家說》:對於今年前三個季度經濟增速的走勢,您認為背後原因是什麼?
何海峰:今年經濟增速出現前高中低走勢,確實有點出乎意料。根據去年的基數,我們原本期望今年逐步走高。從結構分析,今年的走勢主要是受內需的影響,消費的拉動作用在下降,資本形成處於低水平徘徊,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較為疲弱,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引擎”,隨著房地產投資下降,作為新發展方向之一的新能源汽車能否填補房地產的空缺是一個問題。
《經濟大家說》:隨著系列增量政策的出臺,您對後續走勢有何展望?
何海峰:對於後續的走勢,我認為整體上看,中國經濟會走出一個“扁U型”的走勢,就是前面高,中間有所放緩,後續會上升的走勢。
我們看到先行指標已經在發生變化。比如,製造業的PMI過去三個月分別是49.1%、49.8%和50.1%,10月份超過了50%,5個分類指數都在上升,生產指數達到52%,新訂單指數已達到50%。
我認為目前增速放緩的局面已經築底了,是否完全築底還需要看增量政策的釋放,四季度非常關鍵。
從預測角度來看,如果四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3.5%或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到3.3%或者3.5%以上,出口保持在5.4%或者5.5%的增速,那麼四季度GDP增速可能實現5.2%到5.3%,這樣全年就能達到5%的增長。這樣就是一個扁U的走勢,實現增速築底和反轉,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談國際環境:
美國通脹可能會再次抬頭
《經濟大家說》:今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明顯回升。隨著明年美國新一屆政府上任,您預判我國面臨的外部經貿環境會有哪些變化?
何海峰: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從他過往的政策和競選期間的口號來看,確實會對外部環境產生較大影響。
第一個是全球地緣環境可能會穩定,甚至出現寬鬆的情況。特朗普的政策,無論是孤立主義還是保守主義,政策基調都是內向的。
第二個是對中國而言的經貿投資環境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
一是在貿易環境方面,他提出要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如果實施這樣的政策,會對我國的對美出口形成影響。
二是投資環境可能趨緊。特朗普的競選口號包括讓製造業迴流美國、迴歸傳統能源等等,可能會影響到對外投資。
三是涉及匯率和跨境資金流動。特朗普有一條重要的政策就是降低企業所得稅率,從21%降低到15%,這對吸引投資有刺激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通脹可能會再次抬頭。我們已經觀察到美元指數的上升,在短期跨境資金流動上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壓力。
四是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會繼續收緊,特別是在晶片、資訊科技、AI領域。當然科技領域可能也有一些合作,比如應對氣候變化,疾病健康等。
談增量政策:
注重資產價格,系列打法讓人耳目一新
《經濟大家說》:9月底以來,央行和財政部等金融部委推出系列增量政策,與以前的宏觀政策相比,這一系列的策略打法有哪些新特點?
何海峰:最近的增量政策確實令人耳目一新。這一系列的宏觀政策打的是“組合拳”,注重政策的協調和配合,政策需要強調功能性,工具需要創新性。協調性、功能性和工具創新性是本輪增量政策的三個特點。
在財政政策方面,對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的處理,既有總量的政策,也包括結構性的政策。
在貨幣金融政策方面,第一次創新推出了針對資本市場的工具,一個是流動性互換的工具,另一個是透過再貸款的政策鼓勵股票回購。此外,還包括對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資本,這對增強商業銀行資本實力,發揮金融綜合力量至關重要。
過去的宏觀政策不會直接地關注資產價格,或者說不會將資本市場直接作為宏觀政策的著力點。這次創設新的工具,意味著我們將資本市場納入貨幣政策的視野。這裡面既考慮到了現代金融發展的需要,也考慮到了居民財富從以房地產為主逐漸向金融財富轉變的需要。
《經濟大家說》:您提到資產價格這個詞,您認為在宏觀政策的通脹、增長、就業、國際收支四大目標之後,是否有必要將資產價格納入宏觀政策的目標之中?
何海峰:將資產價格納入宏觀政策的目標,可能還有一段距離需要走。雖然它不會立刻進入宏觀政策的目標,但是我們心中要有這個目標。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和股市的價格,牽動著億萬居民和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資產價格不僅涉及到金融的穩定,還涉及到居民財富轉換的機制,所以必須對資產價格有足夠的重視。
《經濟大家說》:在化債方面,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6+4+2”這樣一個總規模達到12萬億的地方債務的化解方案。您怎麼看這個方案的作用和效果?
何海峰:這次中央分三年共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為一部分不完全應由地方負擔的隱性債務提供瞭解決空間,有助於減輕地方負擔,另有一部分資金用於改善房地產市場,有助於房地產止跌回穩。
這次債務置換的一個特點是,新增債務限額全部安排為專項債務限額,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另外就是期限比較長,從10年到30年不等,用長期債置換短期債,也能減輕短期的還債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化債方案是置換債務而非直接削減債務。如果是直接削減債務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也可能在未來形成路徑依賴。所以在化債過程中,需要分類甄別和處理,要注意區分哪些債務是合理的,哪些是屬於原來亂投資的。
另外,化債過程中也應該推動機制和制度的改革,特別是按照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財稅體制改革方向推進改革,包括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劃分,以及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加快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等等。
談資本市場:
A股已現反轉,期待“價值牛”
《經濟大家說》:對近期股市的走勢,您認為是短期的反彈還是有希望實現趨勢性的反轉?A股如何避免在有政策刺激的時候大漲,隨後下跌的局面?
何海峰:9月底之後A股迅速出現一波反彈行情,剛開始確實有很多情緒化的因素,許多人驚呼“瘋牛”來了。我們也不希望股市是一個“瘋牛”的狀態,國慶之後,走勢逐漸平穩下來,投資者趨於理性。從目前市場來看,上證指數的中樞已經上升到3300點左右,較去年最低時的2600點已經有很大的漲幅,應該說已經形成了趨勢性的反轉。
A股的走勢確實與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直接相關,這就回到了過去一直討論的問題,A股究竟是政策市,還是市場市,還是盈利市?
從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角度,我們希望是“慢牛”、“健康牛”,希望它是價值的行情。價值行情需要有良好的基本面,有優秀的上市企業,有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支撐我們的發展。我們的經濟基本面是很好的,比如我們今年仍然可以有5%左右的增長。另一方面,有了政策的利好之後,還需要長期資金持續不斷進入,才會使價格指數穩步抬升。
從長期來說,要實現A股的向好需要改革,從制度和規則層面賦予A股全新的定位,並且要強監管。短期的政策刺激和中長期的改革也是相輔相承的。
《經濟大家說》:今年截至10月底,A股、港股上市公司回購金額規模超過了同期的融資規模,這也是回購金額首次超過融資規模。這是否是一個很積極的資料訊號?是否意味著A股正在從融資市向投資市轉變?
何海峰:回購體現了上市公司對自身的發展充滿信心。A股在一段時間裡面確實偏離了基本面,既沒有反映企業的價值,也沒有反映國民經濟的執行。所以,在相關政策引導下,上市公司進行回購,這是一種價值管理,是提升市值迴歸的方法。
從中長期來看,A股的IPO還是需要恢復正常,需要有更多優質企業上市,優質企業的上市也將吸引更多的資金入市,不僅是國內的資金,還包括國外的資金,以及吸引長期資金入市,使股市的投資和融資功能相協調。
《經濟大家說》:讓優秀的科技公司在A股脫穎而出,真正實現優勝劣汰,還需要完善哪些機制,需要哪些改革?
何海峰:我認為需要考慮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市場體系。像英偉達、蘋果等在美國市值數一數二的企業,它都是從風險投資、創投開始不斷融資,逐步發展過來的。在市場體系中,我們需要考慮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形成體系。既要有科創板、創業板、專精特新專板,還要有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等,一路呵護企業從種子到幼苗,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第二個方面,企業最終是需要上市的,這就需要我們IPO的相關制度具有適應性和成熟性。科技公司上市需要擴大規模,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併購。今年9月份,證監會也推出了“併購六條”,新規的落地將極大地助力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
第三點,任何科技企業在股市上脫穎而出,除了它自身之外,還需要與投資機構和投資銀行合作。除了券商,還需要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機構的募投管退服務。還需要完善稅收方面的政策體系,推進這些機構更好地從全流程上、全週期上實現投早期、投長期、投資硬科技等。
《經濟大家說》:針對資本市場和金融領域,今年也有很多新的改革舉措,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描繪了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您認為哪些領域的改革可能快速落地形成利好?
何海峰: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金融體制改革賦予了非常重要地位,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內容下,將金融體制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放在了同樣重要的位置,這也充分體現了金融改革與財政改革需要相互協調配合。
金融改革的目標是建設金融強國,說到底就是要建設現代的金融體系,要回答金融要服務什麼,著力點是什麼。我認為,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特別是要發展以科技金融為首的五篇大文章,形成科技產業與金融的高水平迴圈,不能讓金融自娛自樂和自我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