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狄更斯的這句盛世危言,對於今天的來說或許再合適不過了。
作為法國國民車企,雷諾年營收達500多億歐元,在全球市場縱橫捭闔;但在中國這片全球最肥沃的汽車市場,雷諾苦心經營了30多年,卻屢屢受挫,甚至走到了被迫退場的境地。
敗退中國,雷諾犯了哪些錯誤?它在全球又有怎樣的制勝之道?
1、“雷諾們”輸得不冤
自1993年入華以來,雷諾可謂命途多舛:
在成立的合資品牌中,三江雷諾、東風雷諾、華晨雷諾金盃均已“撲街”;雷諾江鈴雖然倖存,但一直不溫不火;東風易捷特也不敢在中國市場上battle,紛紛銷往了海外。
奮鬥三十載,卻慢慢淪為“消失的它”,屬實有些可悲。
事實上,雷諾的處境並非個例,它的法國老鄉們,同樣在中國碰了一鼻子灰。
2023年,中國市場汽車銷量突破3000萬輛,其中法系車只賣了不足8萬輛,相當於一週的銷量。
雷諾和它的法國兄弟們,之所以在中國遭遇“滑鐵盧”,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養車難。
早期,修法系車的許多零部件都要從國外進口,加上令人犯難的管路設計,讓法系車的保養維修費時費工、價格高昂;後期,隨著法系合資品牌陸續退出中國,讓本就缺乏網點的售後問題雪上加霜。
以2014年的頂配雷諾科雷傲為例,雖然售價不足30萬元,但零配件的總價竟高達215.5萬元!難怪被人調侃“不如拆了新車賣零件”。
第二,缺乏本土化。
面對中國市場,法系車並沒有及時因地制宜地研發產品,而是長期孤芳自賞地堅持“洋派”設計。
比如雷諾科雷嘉就曾根據法國人的操作習慣,將定速巡航放在電子手剎附近,一度讓中國車主手忙腳亂。
第三,競爭激烈。
目前,國內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已被新能源車佔據近半壁江山,而在新能源領域,整個外資品牌佔比還不到一成。因此,市場的主導權、產品定價權也逐步移交到了中國車企的手中,除特斯拉外的外資品牌,短期內很難取得競爭優勢。
2、出了中國,雷諾強得可怕
然而,只要把目光從中國轉向全球,你就會發現,雷諾其實無愧於“歐洲第三大車企”的名號。
2024年前三季度,雷諾集團的全球總銷量163.72萬輛,營收達到377億歐元。
那麼,雷諾在全球市場有什麼制勝之道呢?
首先,雷諾深知,與其單打獨鬥,不如“拉幫結派”。
1999年,雷諾和日產結成聯盟關係。2016年,隨著三菱的加入,該聯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聯盟之一。
在規模效應的影響下,聯盟透過統一採購、共用配件的方式,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成員間的技術共享,也均攤了研發壓力。受益於這一模式,聯盟生產的車型最高節約了40%的成本。
此外,聯盟成員還利用各自的領導地位和地理優勢,幫助“隊友”在尚未進入或份額極小的市場開疆拓土,降低了各自的試錯風險。
資料顯示,該聯盟產生的協同效益逐年累加,僅在2013年到2017年,就分別達到了29億歐元、38億歐元、43億歐元、50億歐元,和57億歐元。
雖然2018年的“雷諾高層日本被捕事件”給聯盟帶來了衝擊,但雷諾並沒有輕易放棄“組隊”,反在2023年與聯盟簽署了新協議,將合作再續至少15年。
與此同時,雷諾也在積極尋找新拍檔,以減少對老隊友的過分依賴,而吉利正是“良配”。
一來,對歐洲市場產生規模需求的中國車企只有兩家,一家是上汽,可惜已和大眾深綁了CP;另一家就是吉利,還是個“黃金單身漢”。
二來,吉利曾與沃爾沃合建了“極光灣”。這波操作過動力總成合資公司的經驗,也是雙方能夠展開合作的重要因素。
於是,2024年5月,雷諾、吉利的合資公司“皓思”(HORSE Powertrain Limited)應運而生。
新公司完全延續了“極光灣”方案:50%:50%的持股比例,注入各自的動力總成業務,在向雙方供貨的同時,允許向第三方提供解決方案。
據悉,“皓思”在歐、亞、南美擁有五大研發中心和17家工廠,年產能超500萬套發動機和變速箱,幾乎可滿足全球80%的混合動力和燃油動力的市場需求。
若將它的客戶們算做一家汽車製造商,那麼這個“虛擬”的甲方將在全球車企中排名第六,連雷諾、日產都要為其讓路,其規模效應可見一斑。
此外,與吉利的合作也讓雷諾近乎0成本地拿到了DHT混合動力技術。這套技術領先歐洲,就連大眾也是靠著上汽才才解決了DHT的技術授權。
不難看出,在找“商業搭子”上,雷諾是有點路徑依賴,但也確實一本萬利。
其次,不同於有些保守的歐洲老鄉,面對智慧電車的衝擊,雷諾更像一個“弄潮兒”。
今年10月,在老家巴黎的車展上,雷諾大手一揮包下五個展臺,攜7款全球首發車型和2款概念車大秀“肌肉”。用CEO盧卡·德·梅奧的話說,這是集團“30年來最強大的產品陣容”。
而陣容的C位,竟是新能源車:氫能超跑、純電覆古轎跑、碳排放同級別減少90%的概念車等一一亮相。
作為全球第一個全系列擁抱純電動汽車的傳統車企,雷諾制定了自己的宏大計劃:到2025年,乘用車新車實現全部電動化;2030年,電動車佔比達到90%;2050年,公司全面實現電動化。
為達到這一目標,雷諾專門成立了聚焦純電動汽車和軟體的新公司——Ampere。
藉助雷諾中國,Ampere號稱打造出一支“不輸於特斯拉”的研發團隊,曾在短短18個月內,就將磷酸鐵鋰(LFP)技術應用於其汽車產品中,並計劃在2028年推出無鈷電池技術,可實現15分鐘內快速充電。
此外,從2021年起,雷諾就著手打造歐洲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基地——雷諾電動汽車城(Renault ElectriCity)。
該汽車城由雷諾法國北部的杜埃(Douai)、莫伯日(Maubeuge)和睿澤(Ruitz)三家工廠整合而成。由於選址位於歐洲BEV需求的中心地帶,汽車城三分之二的產能,將由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消化。
而雷諾的新夥伴——遠景集團和敏實集團,也會為此提供電池和電池盒的生產方面的技術支援。這讓汽車城擁有了集研發、供應、生產等多個環節於一體的完整電動汽車生態系統,可以將生產成本降低至車輛價值的約3%,並在2025年達到年產40萬輛電動汽車的產能。
而在電動化平臺架構方面,雷諾也下足了功夫:先是聯合日本工程師精心打造了CMF-EV,又要在25年開始量產CMF-BEV。
前者是專為C、D級車型設計的純電動平臺,可提供高達580公里的WLTP續航里程;後者號稱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緊湊型純電動車型平臺,搭載它的純電車型與現有的雷諾ZOE相比,生產成本可降低33%,能耗減少10%以上。
一套組合拳下來,電車業務成為了雷諾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2024年上半年,雷諾在歐洲市場的電動化汽車銷量佔比達到了29.6%。其中,混合動力系統車型的銷量更是同比激增了59.6%。
再者,借力中國產業鏈,雷諾“四兩撥千斤”。
中國車市發展太快,以至於許多品牌都來不及摘掉有色眼鏡,還只把這裡看做銷量奶牛。
但肯“睜眼看電動”的雷諾卻發現了中國汽車生態所能夠提供的養分:中國掌控著全球75%的電池產能,80%-90%的原材料精煉,以及50%的生產稀有金屬的礦山。
這意味著,在中國造電車有著無以倫比的成本優勢,比如:
在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 3,其單位成本就要比美國工廠低65%;
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的CEO唐唯實也表示:“同款車型,在歐洲開發、生產就要比在中國貴30%”。
此外,得益於完整的產業鏈,內卷的中國企業還將電車生產週期壓縮到了2年,不及傳統燃油車開發週期的一半。
面對中國的“低成本、高效率”,雷諾聰明地選擇了“與其競爭,不如加入”,透過借力中國市場的發展紅利,為它的全球產業佈局賦能。
例如,雷諾合資的東風易捷特,就早早走上了“中國造-海外銷”的發展路線,旗下熱門的純電車型Dacia Spring(達契亞春天),更是以近10萬的年產量成為了中國第二大出口車型,在海外享有盛名。
2023年,Spring一舉拿下歐洲電車市場銷量前三的名次。這讓嚐到甜頭的雷諾對“易捷特模式”欲罷不能,於是趁熱打鐵,計劃在26年推出電動版Twingo。
在中國產業鏈的助力下,Twingo的單車造價將減少一半。以不足2萬歐元的成本打造一輛A級轎車,這在歐洲屬於天方夜譚。
除此之外,雷諾還以供應商、贊助商、車隊擁有者等多重身份積極參與F1賽事,提升品牌形象;也透過全球各大洲的多個生產基地,實現資源的整合與經營策略的靈活變通。
種種套路下來,這家百歲車企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風采不減當年。
3、雷諾引路,合作共贏
這種“中國產能繫結外國品牌”的模式,是雷諾實現電動時代“再全球化”夢想的捷徑,同時也成就了吉利等中國車企求生求變的新探索。
2023年,中國汽車產業營收突破10萬億元,但瘋狂的內卷卻讓利潤總額只勉強達到5000多億元,一口氣回到了4年前。
與此同時,美國又大幅提高進口中國電車的關稅,給中國車企設定了壁壘高牆。
對於大多數中國車企而言,既存“內憂”又有“外患”,已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此時,吉利卻透過合資專案敲開了歐洲——這片常年銷量千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的大門。
由於中國新能源技術發展太快,導致很多技術產品,哪怕在國內沒有競爭力,但在海外仍能形成“降維打擊”。
透過與雷諾合作,吉利不僅均攤了研發成本,獲得了集採優勢,還讓國內落伍的“舊技術”,在海外迎來了第二春,大大延緩了技術生命週期。
有了雷諾的引路,吉利的出海征程便少了諸多阻礙,這或能為其未來打通歐洲等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4、結語
現如今,中國已超越日本,問鼎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出海,尋找更廣闊的市場,成為了越來越多中國車企的必選項。
百歲車企雷諾的全球化之路,為中國“後起之秀”們做出了示範——合作雙贏,永遠是更明智的選擇。
作者 | 龐加萊的詩
出品 | 嘉賓商學
參考資料:[1] 郭梓.雷諾,在華“神隱的它”捲土重來?.禾顏閱車.2024[2]春雪春風.打不開中國市場的雷諾,對中國企業情有獨鍾.道哥說車.2024[3]黃春萍.雷諾搭上小米和理想,為“殺回”中國市場做準備?.汽車頭條.2024[4] autocarweekly.沒落富家子雷諾,在遙遠的東方尋找救世主. autocarweekly.2024[5]楊晶.市值反超日產,雷諾活成了Stellantis. 汽車公社.2024[6]郭懷毅.1.4萬億,雷諾瞄上新市場. 億歐汽車.2024[7]侃車的老司機.法系車敗走中國: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玩車情報.2024[8]汽車產品設計.[汽車資訊]為什麼法系車在中國市場不溫不火. 汽車產品設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