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安徽省經濟總量再次躋身全國前十行列,全國進步最快的“產業大省”,安徽名副其實。
今年以來,安徽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一直領先全國,由一季度領先1.5個百分點、上半年領先2.5個百分點,擴大到前三季度領先3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安徽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比上半年快1個百分點,為全省規上工業增長貢獻70.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2個百分點,“壓艙石”作用凸顯;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2.7%,分別比上半年、全國高0.4和13.6個百分點。
過去5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2%,增速居全國第6位,今年這個數值有望再進一步。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安徽助益極大,今年上半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專案2901個,實際到位資金4402.7億元、增長20.6%,佔省外投資專案的64.8%。
安徽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融圈之道,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等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黃山、宣城、池州等城市融入杭州都市圈;淮南與上海閔行區、滁州與南京、阜陽與蘇州、宿州與杭州等城市紛紛“結對子”,共同發展。
還有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合肥集中全省資源,全力引進優質產業,努力提升自身實力。今年1月至7月,合肥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居全省及26個萬億GDP城市第1位。
而且,安徽的發展不僅僅是承接了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的產業轉移那般簡單。
如今,智慧計算裝置、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智慧家電等產業都是安徽的主導產業力量,而這些領域,滬蘇浙同樣是發展主力地區。
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已累計建立玻璃新材料、智慧語音、通用機械基礎件等3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數量並列全國第一。
不知不覺中,安徽已經躋身先進製造業的圈子裡,並且不是跟班角色,有自己的充足“戲份”。
按照規劃,到2025年,安徽將實現重點行業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規模以下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
深圳以一城之力佔據我國“新三樣”出口的近一成份額,而安徽同樣表現出色,我國“新三樣”產品中,全國1/5的光伏元件、1/7的鋰電池和1/8的新能源汽車是“安徽造”。
今年前7個月,安徽出口汽車49.38萬輛,同比增長27%,出口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長三角地區聞名於世的縣域經濟,安徽也在補上短板。
截至2023年,安徽已培育72個縣域特色產業叢集(基地),實現營收7275.6億元,同比增長8.8%,營收超百億元的叢集(基地)23個。
這樣的成績確實比不過縣域經濟超級能打的江蘇和浙江,但安徽的進步有目共睹,不止肥西和長豐,全國百強縣將出現越來越的安徽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