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市場午後震盪下挫,創業板指領跌。截至收盤,滬指跌0.42%,深成指跌1.02%,創業板指跌1.43%。
板塊方面,機器人、煤炭、工程機械、油氣等板塊漲幅居前,影視、傳媒、遊戲、光伏等板塊跌幅居前。
大部分熱點呈現衝高回落走勢,全市場超4300只個股下跌。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66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縮量528億。
今天市場縮量,三大指數飄綠,個股也以跌為主。
但短線行情仍然看點十足。
持倉不同的人,關注點也不同。比如:
1)關注“國產替代”的股民,看到的是昨晚四大行業協會呼籲國內企業多用國產晶片,於是有了今天晶片股早盤走強。
2)關注內需消費的股民,看到的是桂發祥、永輝超市兩隻高位股,早盤雙雙“地天”走勢,維持題材熱度,也撐起當下實際的連板高度。
3)此外,關注隔夜韓國新聞的股民,還看到了“韓建河山”漲停。
盤中,同花順漲停分析功能,居然給了兩個字——“玄學”,令人哭笑不得。
換個角度想,主力資金“只”花不到1億元(全天實際成交額4114萬元)拉個漲停,既吸引眼球,隔天還有機會溢價離場(後續接盤者就不一定了),主打的還是“價效比”。
而作為普通股民,如果只看到諧音梗,格局可能還是小了一些。
今天市場真正的神奇之處,其實在於短線節奏:
上一輪連板高潮的11月21日,大千生態走出13連板,次日斷板,彼時接棒撐住高度的,是排在第二的粵桂股份(10連板)。當天(22日),大盤收出長陰線,市場情緒轉冰。
而某種角度來看,今天就像一個情況沒那麼糟糕的11月22日。
昨天一字頂到12連板的南京化纖,今早競價跌停。
刻舟求劍地看,這提示兩個可能性:
一是,短線又該分歧了。二是,大盤可能會偏弱。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不等到明天13板了再復刻上一次的劇本呢?可能這就是“預判你的預判”吧)
短線資金則依樣畫葫蘆,早間選擇頂板目前高度排在第二的個股,而這隻股票就是——桂發祥。
當然,這只是基於全天行情進行的“馬後炮”覆盤,實際上,早間能想到這一步的人,有但不多,並且大機率只會作為一種交易預案。
對更多人來說,更有價值的,還是覆盤今天強勢板塊的表現。
“明牌”利好下,晶片股高開低走
昨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通訊企業協會陸續釋出宣告,美國晶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呼籲國內企業主動採取應對措施,審慎選擇採購美國晶片,尋求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晶片企業的合作,並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製造的晶片。
於是,“國產替代”成了今天市場的明牌,汽車晶片、半導體、MCU晶片、儲存晶片等多個概念開盤就領漲。
但明牌的缺點也比較明顯:由於“預期差”較小,當市場縮量時,後手資金對高開太多的板塊,承接意願較弱。
因此實際走勢上,半導體方向雖然逆勢領漲,但今天明顯高開低走。
最後1小時交易時間裡,不僅指數翻綠,還有多隻個股炸板。
科技方向日內走得最強的,其實是人形機器人。
但如果你相信的是更宏大的邏輯,日內走勢又並非只有“高開高走”才符合預期。
中信證券認為,四大行業協會呼籲具有風向引領作用,後續其他行業也有望跟進,國內半導體產業整體國產化節奏有望進一步加快,低國產化環節的相關廠商迎來突破機遇,此外製造環節也有望受益本土化生產需求提振。
此外,隨著新能源車及人工智慧的興起,晶片需求激增。根據中汽協資料,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晶片數量為600顆/輛-700顆/輛,電動車所需的汽車晶片數量將提升至1600顆/輛,而智慧汽車對晶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輛,未來隨著自動駕駛的繼續演進,單車價值量還會持續提升。
大消費題材活躍兩隻高位股6分鐘前後“地天板”
前面提到的桂發祥,是知名老字號麻花品牌,於早間9:38~9:49由跌停轉為漲停。
差不多同期,永輝超市也由深水拉起,於9:56封住漲停板,此時距桂發祥封板僅過去6分鐘。
受大盤走弱影響,午後兩隻個股先後炸板又回封。
由此,我們能看到部分資金持續關注大消費方向。
訊息面上,隨著元旦以及春節消費旺季的臨近,全國多地紛紛啟動新一輪消費券發放活動,以啟用市場活力、提振消費信心。
以及,市場監管總局官網近期披露對全國人大代表萬立《關於加強消費者權益保障 促進預製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建議》的答覆。
市場監管總局指出,預製菜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興食品產業,但監管工作面臨著新挑戰。將完善標準體系,提供技術支撐。舉措之一,是完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二是制定預製菜質量國家標準。
展望2025年,華泰證券認為,受益於政策發力,消費有望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大消費板塊迎來配置視窗期,看好四大主線:一是國貨崛起,美護、家電、寵物等賽道國貨產品力提升;二是情緒消費,悅己經濟加速擴容,持續撬動潮玩及IP消費等新興供給;三是新價效比,供需雙向理性,質價比產品需求更具韌性;四是消費出海,出海已成消費企業必選題,關注品牌、文化和服務出海。
投資有風險,獨立判斷很重要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買賣依據,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行情軟體截圖
每經記者 肖芮冬 每經編輯 彭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