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表宣告稱,對美國商務部新的出口管制規定的堅決反對。為保障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中汽協建議,中國汽車企業謹慎採購美國晶片。同日,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通訊企業協會等均發表宣告,對美國商務部新出口管制規定表示堅決反對,同時呼籲相關企業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中汽協等協會建議: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12月2日,美國商務部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宣佈了新的出口管制規定,將140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將更多半導體裝置、高頻寬儲存晶片(HBM)等半導體產品列入出口管制。
對此,中汽協表示,堅決反對美國政府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中國進行惡意的封鎖和打壓,這種行為嚴重違反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破壞國際經貿秩序,擾亂全球產業鏈的穩定,最終損害的是所有國家的利益。
中汽協還指出,美國政府隨意修改管制規則,嚴重影響了美國晶片產品的穩定供應,中國汽車行業對採購美國企業晶片產品的信任和信心正在被動搖,美國汽車晶片產品不再可靠、不再安全。為保障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中汽協建議,中國汽車企業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同日,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通訊企業協會等均發表宣告,對美國商務部新出口管制規定表示堅決反對,同時呼籲相關企業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表示,美國頻繁調整管制規則,持續升級貿易壁壘,無視國際貿易規則,對我國網際網路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造成了實質性損害。美國這種將國家安全概念泛化,並濫用出口管制手段對中國進行無端封鎖和打壓的做法,已經動搖業界對美國晶片產品的信任和信心。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表示,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不僅損害了中美兩國企業的利益,也極大增加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成本。隨著美國出口管制措施不斷加碼,其反噬效應也在持續擴大,美國對華管制措施的隨意性對美國企業也造成了供應鏈中斷、運營成本上升等影響,影響了美國晶片產品的穩定供應,美國晶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中國相關行業將不得不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中國通訊企業協會表示,美方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濫用國家力量,打壓中方企業,這是赤裸裸的經濟和科技霸凌,是對美方一貫標榜的市場經濟原則的公然否定,損害了中國資訊通訊行業和包括美國使用者在內的全球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美方應停止將國家安全概念泛化、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錯誤做法,為各國企業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無歧視的環境。該協會還建議,相關企業應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晶片企業合作,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的產品。
車規級晶片國產化“攢勁”中
在汽車領域中,晶片是實現新四化的核心元器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輛燃油車的晶片搭載量可達500至600枚,而對於一部新能源汽車來說,晶片搭載量通常超過千枚,隨著智慧網聯程度提高,搭載量甚至可以達到2000至3000枚。
今年11月14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新能源浪潮推動下,中國車企的晶片需求扶搖直上,中國已成長為全球晶片市場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有資料顯示,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69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1300億美元,其中,中國佔比約30%。
然而現狀是,中國汽車晶片當前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較高。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徐爾曼曾指出,2023年中國汽車晶片的國產化率僅有10%。另據蓋世汽車研究院,從全球範圍來看,2023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TOP12都為國外廠商,合計佔有77.2%的市場,其中不乏德州儀器、安森美、ADI、高通、微芯科技、美光科技等美國廠商。
不過,中國自主研發的晶片正在崛起。納芯微電子董事長、CEO王升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晶片的國產化已經完成了0到1的突破,絕大多數品類現在已經有國產化晶片的提供能力。國際晶片巨頭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高階總監仲小龍也曾對媒體直言,已經感受到來自中國國產汽車晶片低價競爭的壓力。
尤其是在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領域,國產力量已不容小覷。蓋世汽車研究院指出,在智駕SoC領域,雖然英偉達Orin X仍是高算力的代表,但地平線、愛芯元智、華為、黑芝麻等已開始起量;座艙SoC領域,高通斷層式領先,但國內芯擎科技和華為率先量產搭載,國內高效能計算SoC正在挑戰行業巨頭。
車企間也掀起一波“造芯”風潮。吉利旗下芯擎科技自研7 nm智慧座艙晶片“龍鷹一號”最早於2021年12月釋出,目前已經上車吉利銀河E5等車型。今年3月,芯擎科技還發布了針對全場景的智慧駕駛晶片“星辰一號”。
7月27日,蔚來宣佈其自研全球首顆5nm智慧駕駛晶片“神璣NX9031”成功流片。11月6日,小鵬AI科技日上,小鵬汽車對外公佈其自研的“小鵬圖靈AI晶片”。該晶片專為人工智慧應用設計,能夠同時驅動自動駕駛系統、智慧座艙大模型等多種應用。在第九屆科技創新週上,東風汽車對外公佈,已完成3款車規級晶片的首次流片。
近年來,國務院、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級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支援汽車晶片產業發展的政策,車規級晶片國產化已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多家車企公開晶片國產化率目標,比如,上汽集團計劃在2025年國產晶片佔比力爭達到30%,東風集團到2025年將實現車規級晶片國產化率60%,並挑戰80%。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政策的持續支援和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增強,中國汽車晶片產業有望實現更大突破,從而減少對外依賴,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
採寫/整理:南都·灣財社記者 陳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