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同樣也是浪尖。
1
量子還是騙子?
量子科技的爆火,來得異常迅猛。
在常規的印象裡,“量子”是一個高大上的科學概念。科學界,量子力學曾引發“第一次量子革命”,催生出半導體、鐳射、計算機等重大應用。
這種看上去就和愛因斯坦掛鉤的詞彙,應該和咱普通老百姓沒啥關係吧?
如果這樣想,那你還是低估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
早在幾年前,各種“功能強大”的量子水、量子襪、量子眼鏡,“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儀器,“一本萬利”的量子投資機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你要問這些商品有啥共同點,那就是:功能強大、價格不菲。
量子襪,既能“防臭”還能“增加能量”,一雙價格在30元以上。
量子美顏噴霧,可“直達肌膚底層”,88元一瓶。
“5S升級版量子富氫水杯”,標價798元。
更猛的是“量子超能共振器”,號稱內含“60核量子晶片”,不僅能“快速消除乳腺增生、子宮囊腫”,還能“對調理前列腺、增強腎功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標價16800元……
有人甚至暢想了一下被量子產品包圍的“美好生活”:
早晨起床,先拿起“量子水杯”喝水,洗簌時用“量子電動牙刷”,穿上“量子鞋墊”“量子衣”“量子能量鞋”“量子能量襪”,戴上“量子眼鏡”,能量滿滿出門。
工作的時候,採用“量子波動速讀法”,一目千行效率倍增。
睡覺用上“量子軟床墊”和“量子能量枕”,快速進入夢鄉……
正當大家沉醉在量子世界的時候,新華社發文警示:
“量子+生活”,全都是騙子!
按照專家的說法,量子技術暫時還沒有與日用品扯上關係,所謂“量子+生活”的產品,幾乎都是騙人的東西。
熱門的概念炒作之下,很多神奇的事情開始發生。
2
暴漲
最新的魔幻場景出現在資本市場。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量子計算概念股已經瘋了。美東時間12月17日:
Quantum Computing(QUBT)收盤大漲51.53%;
DWave Quantum(QBTS.US)上漲16.18%;
Rigetti Computing(RGTI.US)上漲32.03%。
從訊息面上看,幾天前,谷歌宣佈研發出新的量子晶片Willow(威洛)。這款晶片實現了量子計算領域30年來的關鍵性突破,5分鐘即可完成當今計算機要10堯(10的25次方)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要知道,10的25次方年已經遠高於宇宙的年齡(約130億年),這個速度提升可謂恐怖。這都不是鳥槍換炮,而是鳥槍直接換成了洲際導彈。
這也只是因素之一。實際上,早在谷歌量子晶片Willow釋出之前,美國的量子科技股已經瘋漲。
例如Quantum Computing,從11月13日就開始大漲,一個多月漲幅超過10倍。
DWave Quantum,一個多月漲幅達8倍;還有Rigetti Computing,過去兩個月內也上漲10倍。
股價的飆漲之下,這幾隻量子科技股,其實都處在持續虧損狀態。
例如美股量子科技概念股龍頭IonQ Inc(IONQ.US),2023財年虧損達1.58億美元,2024財年中期業績繼續虧損7715萬美元。
Quantum Computing的虧損少一點,但過去四年也虧了2470萬~2790萬美元。
持續虧損還被買爆,看來美國股民們炒起“妖股”來,一點也不比咱大A遜色。
這股妖風同樣也吹到了A股。
資料顯示,12月18日,A股量子科技板塊漲幅居前。星光股份、格爾軟體漲停,國盾量子大漲8.57%,科大國創漲5.04%,國芯科技漲2.57%。
以國盾量子為例,自年初至今,其已經漲了300%左右。
這國盾量子什麼來頭?公開資料顯示,國盾量子發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於2009年5月27日。它是國內第一家從事量子科技產業化的企業,也是“量子科技第一股”。
其產品曾用於世界首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訊“京滬幹線”及其首條商業延伸線“武合幹線”等專案。而且,國盾量子產品還用於“墨子號”量子衛星地面站,也為金融、電力、政務、國防等領域提供安全服務。
聽起來就很厲害。但國盾量子能有這些成就,離不開一個關鍵的男人。
3
“中國量子之父”
他叫潘建偉。
潘建偉1970年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但打小就喜歡研究自然奧秘。
1987年,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後來遠赴奧地利,師從著名物理學家,並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拿到了博士後。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正是量子物理。
2001年,潘建偉以實驗物理學博士後的身份回國,成為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的教授,時年31歲。
在牛人遍地的中科大物理系,潘建偉猶如開了掛。
35歲的時候,潘建偉就當上了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與量子資訊研究部主任。這個實驗室剛成立的時候,有五位院士領銜,規格非常高。
41歲那年,潘建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也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2016年8月,潘建偉領銜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訊“京滬幹線”背後,也是潘建偉的貢獻。
2020年12月,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演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當時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時間來到2023年10月,潘建偉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重新整理了光量子資訊的技術水平和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世界紀錄。
作為國際上量子資訊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潘建偉被稱為“中國量子之父”。
他還是“2016年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辭是:
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對世界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學糾纏,保持與名利的距離。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
儘管榮譽遍身,但潘建偉的爭議也不少。
潘建偉可以說是國盾量子的靈魂人物。公開資料顯示,潘建偉直接持有國盾量子8.22%的股份,按照最新總市值(261.66億元)來算,潘建偉的股份價值21.5億元。可以說,潘建偉早已是億萬富翁了。
而且,根據此前的公開資訊,國盾量子上市的時候,潘建偉是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暨董事長彭承志、董事暨總裁趙勇的博士研究生導師,他與公司常務副總裁陳慶系本科同學,與董事長彭承志、董事王兵及應勇同為中科大在編人員。
更多的質疑集中在量子通訊。幾年前就曾有人撰文指出,量子通訊工程被市場拋棄有三大原因:
1、極低的成位元速率。
2、不能與網際網路相容。
3、極不安全的可信中繼站。
還有質疑集中在國盾量子:如果潘建偉的量子技術真的這麼厲害,這麼有應用前景,掌握“核心科技”的國盾量子,業績豈不是早就迎來了爆發?
4
依賴大客戶,依賴政府補助
我們來看看國盾量子的業績。
從營收看,自2017年開始,國盾量子就走起了下坡路。2017年營收還有2.84億元,到了2020年直接降到1.34億元。近幾年雖然有所回暖,但2023年也才1.56億元,離此前的高峰還差著不少距離。
從利潤看,2021—2023年,國盾量子已連續虧損三年。2024年前三季度,其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約5512萬元。
量子技術的力量,似乎還沒有反映在國盾量子的業績中。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國盾量子還存在客戶集中的風險。
招股書提示,2016年至2018年,國盾量子向第一大客戶的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4.21%、21.14%和57.90%。同期,國盾量子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佔其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2.87%、73.59%和80.75%。
到了2023年,國盾量子前五名客戶佔年度銷售總額54.95%;其中關聯方銷售額5109.35萬元,佔年度銷售總額32.73%。相較前幾年,比例有所降低,但依然佔據半壁江山。
而且,國盾量子的業務嚴重依賴政府專案。招股書中顯示,公司業務主要來源於國家及地方政府推動的骨幹網、都會網路等量子保密通訊網路建設專案,對該等專案存在重大依賴。未來一段時間內,其業務仍將主要來源於此類專案。
不止依賴政府專案,國盾量子還依賴政府補助。例如2021和2022年,國盾量子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4224.62萬元、5558.82萬元。
如果沒有這些補助,國盾量子的利潤虧損恐怕還要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國盾量子的研發投入還是可以的。2016年至2018年,該公司研發投入總額分別為5318.03萬元、7344.36萬元和9620.95萬元,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3.41%、25.89%和36.35%。
但只看到砸投入卻看不到明顯的產出,一旦政府補貼進一步縮減,國盾量子拿什麼來抵禦寒冬?
5
尾聲
這幾年,量子科技的重要性被反覆提及。
啥是量子?通俗來說就是:一個物理量無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如果一袋麵粉是一個物理量,那麼每一粒麵粉就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也就是“麵粉量子”。
由於具有“不可複製、不確定、相互糾纏”三個重要特性,量子科技在計算、通訊、精密測量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價值。
也正因此,有人斷言,量子科技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在產業規模上,業內指出,到2035年量子計算產業規模或將突破8000億美元。
雖然前景可期,但對投資領域而言,風險依然很大。
量子計算仍處於技術探索和概念驗證階段,商業化不確定性很高。英偉達CEO黃仁勳就曾直言,量子計算機可能還要再過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真正實現工業化。
以美股量子科技概念股龍頭IonQ為例,預計2024年營收僅為4140萬美元,遠不足以匹配它當前的市值。再看國內,就算有潘建偉這尊大神坐鎮的國盾量子,也逃不脫連年虧損的處境。
“講故事”和“泡沫化”橫行的年代,一定要擦亮雙眼,牢記那句話: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