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被對賭協議催著跑步上市
IPO折戟的餐飲企業有很多,打工人再熟悉不過的老鄉雞、綠茶、皆榜上有名。但來自安徽銅陵,做徽菜起家的小菜園,上市之路卻走得異常順利。
12月20日,小菜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菜園”)正式在港交所敲鐘,每股定價8.5港元,開盤就漲了7%,總市值達107億港元。
隨著小菜園順利上市,現年52歲的安徽銅陵人汪書高,終於圓了上市夢,或許還能在今年的胡潤百富榜上佔據一席之地。
不同於其他老闆,汪書高這次是帶著兄弟們一起上市的。據瞭解,小菜園的門店大多由總部和員工一起開,公司有上百個股東,每個變成股東的員工都拿股份,一起享受公司成長的紅利。在小菜園的股權結構中,汪書高將自己的股權分成了七份,一份自己全資持有,一份與高管共分,剩下的五份則留給了集團的100多位核心員工,與他們共享超過40%的股權。
對於這麼做的原因,汪書高曾透露:“如果只有我自己賺錢其他人不賺的話,我心裡會感到不安,覺得對不起他。”
回溯汪書高的來時路,是一段典型的出身寒門、白手起家的故事。早年因家境貧寒,汪書高早早輟學做起了廚師,結婚後開了家主打安徽菜的“夫妻店”,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再之後,汪書高用賺來的錢投資開商務酒店,以虧損、失敗告終,兜兜轉轉,又重新回到老本行,決定做“好吃不貴”的平價中式餐飲,小菜園應運而生。
小菜園走到臺前,走進輿論場,不過最近兩三年的事兒。2022年,一些餐廳未經許可使用“小菜園”的名字,被小菜園起訴,最終後者勝出。也是從那時候起,不少人才後知後覺,原來有個來自安徽的餐飲集團,名字就叫“小菜園”,還已經開出了上百家門店。
再之後,加華資本的幾筆投資,又添了把火,讓小菜園在餐飲界的熱度更高。
2022年11月和2023年6月,小菜園發行過兩輪可換股債券,認購方均為加華系,兩輪認購金額共計4億元,之後轉換成優先股。2023年12月,小菜園又發行過一輪優先股,加華系出資1億元認購。算下來,加華資本前前後後花了5億元,認購了小菜園7.01%的優先股份額。
在消費領域,加華資本算是響噹噹的存在。無論是做餐飲的老鄉雞,還是賣食品飲料的今麥郎、東鵬特飲,背後站著的都是加華資本。再加上2023年前後時值“消費投資寒冬”,一時間,小菜園被冠以了諸如“中餐尖子生”“隱形巨頭”“中式正餐掃地僧”等名號。
也是來自加華資本的投資,以及某些“對賭”般的條款,讓小菜園不得不加快上市程序,甚至在第一份招股書失效當天,就立馬提交了最新版本,生怕耽誤上市程序。
根據相關約定,如果小菜園撤回上市申請,或者未能在遞交招股書後的18個月內順利上市,加華資本享有贖回權。此外,如果加華資本的優先股投資未能在規定時間內換成股票,也將觸發相應的贖回條款。招股書還披露,倘若公司上市後市值低於加華資本投資後估值的130%,將用四種形式補償,如無償轉讓股份、提供現金補償等。
幸運的是,小菜園的上市程序很順利。從今年1月16日首次遞交招股書算起,到12月20日最終敲鐘,前前後後用了不到一年。對比看同行,老鄉雞、老孃舅都在2023年宣佈終止IPO,之後再無動作,撈王、楊國福、綠茶也都一直走在“求上市而不得”的路上。
同樣幸運的還有汪書高本人和小菜園的股東們。上市前,小菜園至少有三次大額派息,共派出4.728億元。其中,汪書高和其他股東合計持有92.99%的股份,把將近4.4億元收入囊中。加上小菜園順利上市,汪書高和上百位員工的財富更是水漲船高。
02、店多了,翻檯率卻在下滑
小菜園能順利上市,主要是因為有業績支撐。
從招股書披露的資料來看,2021年至2023年,其營收分別為26.46億元、32.13億元和45.49億元,三年累計104.08億元。同期,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27億元、2.38億元和5.32億元,三年賺了近10億元。
對比看行業大盤,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及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6.3%和20.4%。同期,小菜園的營收增幅分別為12.20%和41.58%,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再進一步拆解,小菜園業績亮眼,短期靠的是快速開店。從2013年開出第一家店算起,小菜園花5年時間,到2018年開出100家店,之後彷彿按下加速鍵,到截至2023年底的5年內,又新開出400多家店。截至2024年7月8日,小菜園的門店總數為623家,遠高於麻六記、費大廚、綠茶、外婆家等網紅餐飲品牌,並且這些門店全部是直營店。汪書高曾告訴《財經天下》,“小菜園永遠不會搞加盟”。
從長期來看,主要是卡準了“平價”定位。近些年,從薩莉亞到塔斯汀,從蜜雪冰城到甜啦啦,一眾餐飲企業逆勢跑出規模,無一不是靠的“平價”。
大眾點評上,小菜園最貴的一道臭鱖魚,售價138元,其他諸如炒青菜、土豆絲、辣椒炒肉等家常菜,售價在十幾元到三十多元不等。即便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人均也只要七八十元,很有價效比。
有銅陵本地人在小紅書上回憶,小菜園當年在銅陵開第一家店,很多人是奔著“量大不貴”去的。其他網友提起小菜園,不少用的也都是“便宜”“價格實惠”等詞彙。
安徽菜,作為八大菜系的末尾,不像川菜、湘菜,有吸引眼球的大單品,也不如魯菜、粵菜有普適性。或許因為如此,小菜園講的,一直是“好吃不貴”的故事。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小菜園堂食客單價穩定在65元上下,和同樣講“價效比”故事的綠茶餐廳不相上下。2024年,為了順應消費趨勢,小菜園還下調過一輪客單價。
靠著資本加持以及順應消費者喜好的“平價”定位,小菜園快速跑出規模,並順利登陸資本市場。但接下來,擺在其面前的問題也不少。
首先是如何平衡開店速度和單店營收之間的關係。
小菜園在招股書中表示,計劃在2024年、2025年、2026年分別新開160家、190家、230家店,相當於用3年時間再造1個自己。其募資意圖,寫的也是要“持續擴大門店網路”,並且為其匹配供應鏈和數字化能力。
加速開店,小菜園為的是跑馬圈地,趁著同類競品還沒跑出來之前,抓緊時間佔領市場份額,搶佔消費者心智。但無疑也會導致消費者被分流。
招股書顯示,2023年,小菜園的同店翻檯率為3.2次/天,低於2021年的3.4次/天。2024年前4個月,該資料進一步下降至3.1次/天。與此同時,2024年前4個月,小菜園的同店單位面積日均銷售額較之2023年,同樣有所下降,從77.4元降至73.3元。
小菜園需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則是,隨著品牌加速進入高線城市,該如何控制成本,保證盈利能力。
早年間,小菜園走的是“下沉”之路。2021年以前,小菜園的所有門店裡,分佈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佔比超過50%。也因為如此,小菜園過去充分享受到了低線城市租金、人工的紅利。但要想提升品牌影響力,進而孵化更多子品牌,小菜園必須往大城市走。
事實也的確如此。截至2024年4月底,小菜園在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的門店佔比達到55.1%。但與此同時,費用開支也隨之增加。
2024年前4個月,小菜園花在廣告促銷上的費用達到2062萬元,同比增加42.73%。同期,小菜園用於原材料及消耗品、員工、使用權資產折舊、其它租金及相關開支的費用同比增加14.73%,高於營收增速的12.0%。
考慮到小菜園主打的是“平價”標籤,隨著大城市門店佔比不斷提升,相關費用支出增加,小菜園的盈利能力將會持續受到考驗。
此外,本著“多條腿”走路的原則,餐飲集團大多會孵化子品牌、做副牌,為的是分散風險、開啟增長空間。在這一點上,除了“小菜園”這個品牌,小菜園還擁有“觀邸”“復興樓”“菜手”等多個品牌,其中“菜手”瞄準的是社群餐飲市場。但從目前來看,“小菜園”仍然是營收大本營,99%的營收均來自於此。
03、安徽老闆餵飽了很多人的胃
隨著小菜園順利上市,“安徽幫”的戰績簿又成功被添上一筆,他們開餐飲店,餵飽了無數人的胃。
雖說徽菜本身存在感不算高,不如川湘菜有話題度,但放眼中國餐飲界,“安徽幫”可謂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北京,流傳著“安徽人撐起北京餐飲半邊天”的說法。無論是常年門前排大隊的,賣烤鴨的四季民福,簋街的小龍蝦店胡大飯店,還是給打工人供給一日三餐的巴比饅頭、南城香、老鄉雞、管氏翅吧,賣茶飲的甜啦啦,背後站著的,清一色都是安徽老闆。
假如擴大視野,把目光放在連鎖店之外的流動小攤、早餐鋪上,問老闆來自哪裡,得到“安徽”這個答案的可能性也高於其他。
江浙滬一帶,一到晚上就推車賣炒飯、炒麵的街邊流動小攤,也大多是安徽人經營的。文化學者馬未都曾經觀察,北京做早點的,十有八九是安徽人。甚至不止北京,全國早餐圈還有著“10個早餐店,9個安徽人”一說。
幹餐飲是門苦差事。如今在餐飲界叫得上名號的安徽老闆,大多有一段家境貧寒、輟學打工做餐飲養家的故事。巴比食品創始人劉會平,初三輟學打工,為了學麵點手藝,“幾百公斤的麵粉,天天用手揉”,每天凌晨兩點起床,一睜眼就是幹活。胡大飯店創始人孫玉珍,家裡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上不起學,只能借錢到北京打工。
小菜園老闆汪書高同樣如此,父母都是農民,一家人以種地為生,因為家境貧寒,他18歲就步入社會,幹了近十年髒活、累活之後,才走上做餐飲的道路,是個完全靠雙手打天下的“創一代”。他曾向《財經天下》強調,“我不是民營企業家,我只是個‘店小二’。”也正是由於過過苦日子,他才將小菜園定位於“平價”。
除了能吃苦,安徽餐飲人的共性還在於,願意“傳幫帶”,甚至用切實的利益進行捆綁,小菜園就有上百個員工股東。
受限於地理位置,安徽省內人均資源並不豐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鎮化浪潮拉開大幕,無數安徽人走出家門,到全國各地,靠餐飲這門門檻不高、啟動資金不多的營生紮下根。再之後,做小餐飲掙到小錢的安徽人,捎帶手給同鄉傳授些經驗,生意規模更大的安徽人,則是透過聘請同鄉、師徒制等方式快速擴張裂變。
比如管氏翅吧,曾經一度有70%的員工和老闆是同鄉。四季民福成立三年後,也讓員工成為公司的股東。
凡此種種,讓安徽餐飲迅速積蓄起力量,繼而在“平價餐飲”爆發的當下走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面前。
不同於新消費品牌,大都有著外企背景、高管履歷的創始人,擅長營銷玩法,“安徽幫”普遍更樸素低調,“好吃不貴”是關鍵詞。南城香在打工人群體裡走紅,靠的是低價早餐和“窮鬼套餐”。只花3元,就能在南城香暢飲牛奶、豆漿、粥等7種類型的飲品。和朋友在小菜園吃頓飯,人均50元到70元,有肉有素。
而當“安徽幫”集體走到臺前,又循著不同的方向,走出了分岔路。
因為“傳幫帶”和家文化,安徽餐飲天然與資本、加盟模式不太對付。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以直營為主,南城香甚至將拒絕資本、拒絕加盟這件事,寫進了公司“憲法”。
但發展至今,胡大飯店早已成了新品牌,透過新品牌開放連鎖運營。老鄉雞、小菜園則是堅定牽手資本,走上了上市擴張的道路。如今隨著小菜園順利上市,業績增速、盈利空間、子品牌探索,都悉數擺在了這位“徽菜新王”面前。
作者 |林木
編輯 |吳躍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