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嘉誠父子連續兩次減持郵儲銀行H股,今年已經累計回籠12億港元,此事引起不小的熱議。而對於這樣的行為,李嘉誠方面並沒有對外公開回應。
而2008年至2015年間,李嘉誠曾經從國內回籠近4000億港元投向英國,引得眾人紛紛直呼“別讓李嘉誠跑了”。當時面對各方的質疑,李嘉誠做出這樣的解釋,“我只是去國外賺更多的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如今李嘉誠又開始“賣賣賣”,究竟是上演哪一齣呢?
的確,97歲的李嘉誠,多年來在國內的確做了不少的善事。災害爆發時,李氏從來不吝嗇自己的善款,旗下基金會給雲南、廬山震情各捐款3000萬,2020年給武漢捐了1億,中原暴雨災情捐了3000萬等等。
此外,更是有多所大學受李嘉誠的恩惠,包括我們熟知的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等。即便是在2022年,李嘉誠也給香港中文大學捐出1.5億港元,支援該校的生物科技研發。
自1980元成立李嘉誠基金會以來,李嘉誠已經捐出超過300億,其中超過85%捐給了中國。如此看來,他那句“我賺的錢捐給了中國”變得煞有介事。且即便是捐給國外,那也是為了給“人類壽命進步”做貢獻。
例如,2005年,李嘉誠捐4000萬美元建造“柏克萊加州大學李嘉誠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中心”。2013年,他捐1.3億美元給以色列學院;2014年,再捐1000萬美元支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基因組學創新計劃;2017年,向澳洲墨爾本大學癌症研究中-心捐出300萬美元;2018年,向悉尼大學捐出450萬澳元;2024年給斯坦福大學捐贈1.2億港元用於企業家培養和醫學研究等等。
但備受矚目的,當然要數2017年拿出2億支援海外一種生物科技的研發,因為相關成品“金至因”成功落地。李嘉誠此前還為其初代製品吆喝,聲稱自己不輸20歲年輕人,並大手一揮,將其引入自己的線下版圖。
資料顯示,上述物質早年由哈佛、華盛頓等學府率先發現,在研究中揭示並證實其機體賦能、阻滯年齡老態等潛力。在其介入下,暮年受試鼠生存期相比於平均預期拓展了30%以上。
而後又有新南威爾士、耶魯等學府更進一步,從更多的維度證實其應用價值,使其在海內外富人圈炙手可熱。如今隨著相關認知與技術的提升,“金至因”迭代升級後已在國內京東、天貓持續走俏,多年來觸達近百萬普通高淨值及中產群體。
當然,除了感慨李嘉誠大義和格局之外,也有人表示其捐款和投資生命科學,是為了給自己謀私,為了應對身體的變故。畢竟李嘉誠已經一把年紀,今年更是96歲高齡,先前“賭王”何鴻燊倒在了百歲大關之前,自己未免心生忌憚。
但是,以上述“金至因”類成品為例,其原本在海外問世時門檻高達156萬,只有少數富豪能夠承受,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能望而卻步,由此也可能進一步加大貧富之間的“壽命鴻溝”。
也正是有了李嘉誠等富豪資本的助推,相關科研才能更加深入,“金至因”抑荖物相關技術也得以更加成熟。入如今,京東、天貓資料顯示其門檻下探了95%以上,對於普通人來說也並非難事。由此可見,李嘉誠在滿足自身的條件下,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讓普通人也從中分了一杯羹。
至於李嘉誠要在哪裡回籠資金,以及將要投向何方,又是否用於慈善,或許也只是他的個人選擇。此前他就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來捆綁自己。
再結合這麼多年來的慈善捐款來看,即便是道德層面,李嘉誠似乎也無可厚非,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至於他的口碑如何,或許也只有百年之後,留給後人去評價。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