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發了一篇文章,《第一批財務自由、提前退休的80後,回來上班了》,引發大家關注。原來在前幾年80後鼓吹的:極簡生活、快速攢錢,最低限度的財務自由,靠被動收益躺平退休,又成為了一場泡影。在這個不穩定的社會中,哪有那麼容易年紀輕輕就躺平的?
在上個十年,興起了FIRE運動,當時職場牛馬的主力80後,就是想透過快速攢錢,實現最簡單的最基本的財務自由,從而提前退休過上隨心所欲的生活。倡導的FIRE鼻祖,美麗國人Sam Dogen,就是拿著攢到的250萬美元,開啟了退休,並且在全球倡導這種生活方式。
那麼躺平後靠什麼生活呢?就是期望透過前期攢到的錢,在銀行去存款,在金融市場去低風險理財,去房產市場去收租,指望著這些被動收入來支付開支,同時將自己的消費慾望剋制到極致,從而降低開支專案和金融。最終達到收支平衡、躺平一生,不再受牛馬的苦。
當時Sam為何又重返職場呢?他公開講述三點理由:
1.他的孩子要上大學了,即將增加的學費開支讓他無力承擔,原有的收支平衡被打破了。時間的變化,讓家庭結構發生變化,收支發生變化,而他能控制住自己,能長久控制住家庭麼?
2.他之前攢下獲取被動收入的資產遭受重創,不但4%的綜合理財收益不能每年拿到,而且還虧損了大量本金。他的收入部分也發生了短缺,本金的減少是致命的,要麼放棄原則,去做高風險的投資,要麼只能去上班賺錢,多獲取一個現金流來源。
3.他的心靈也不再平靜,開始懷念上班的日子。本來以為能獲取穩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後來發現太理想化,而他也需要做社交和往來,上班反而變成讓生活充實的最佳手段。
最終Sam在12年後以46歲高齡重返職場。幸虧他是在美麗國,如果在我們這兒,他即使想上班,工作也很難找。那麼在國內的追隨者,記者也去採訪了,發現那些躺平之後又重新爬起上班的人,總結出來的共同原因,也是大同小易,不過更富有地方特色:
1.經濟不穩定,從而導致理財風險在不斷加大,而且理財綜合收益節節下滑。在國內找尋綜合收益4%,卻是更難更難。近幾年理財市場收益率節節下滑,而且損失風險的可能性還很高。有人就是一次理財出事,本金喪失,無法維繫下去。
2.有些人士選擇在偏遠的風景優美的低物價地區生活,期望降低自己的開支。當時在這些地方旅居,發生意外的風險就很大,而且救治的效率和成本卻很高,結果一名人士碰到一場車禍讓他的積蓄全部花完。
3.沒躺平時想休息,真正躺平後,總覺得自己大好年華苟安一隅不甘心,還有人覺得躺平之後實在太無聊了,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價值,為了追求在社會中的存在感,還是去上班做了一個社會人。
在殘酷的現實中,追求所謂理想的烏托邦生活,希望用著極簡的消費,來滿足精神和身體的無限自由。結果最終還是向現實低了頭,他們又回來開始上班了。幸虧他們的歲數還不是很大,沒有超過35歲,否則即使想上班做牛馬,可能也找不到新的工作了。
如果既想感受這喧囂的世界,又想壓縮開支去躺平追求平靜,實現所謂的財富自由,從而實現退休躺平,在當下的中國那真是天方夜譚。因為我們還沒有進入一個成熟經濟體的狀態,未來經濟還會繼續大變化,基礎利率還會繼續向下走,理財收益率還要降,物價變化也未知。那麼拿自己最好的賺錢時光去躺平,是不是過去奢侈呢?也過於理想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