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地域的討論,素來是一個熱門話題,尤其是在進行經濟發達程度比較時,幾個沿海大省之間的競爭可謂異常激烈,盡顯一股你追我趕的態勢。
不過,要說哪個省份省內各地經濟發展得最均衡,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最小,乃至成為全國第一個共同富裕示範區,浙江,當仁不讓。
截至2023年,浙江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4997元,連續23年居各省區第一位。同時,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0311元,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9年蟬聯全國第一。
如此來看,怪不得網上會傳出這樣一句話:
“如果不能去發達國家,那就到浙江這樣的省份去。”
從人口資料來看,這句話倒也並非空穴來風。2023年,浙江以50萬的人口增量,對其他省市“斷崖式”領先,連續3年成為全國常住人口增量第一的省份。
第一、第一、又是第一!
這就不禁讓人發問,為什麼能拿第一的總是浙江?浙江究竟做對了什麼?又有哪些可學之處?
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下浙江的奧秘,不得不說,“浙”,真的很棒!
作 者:正風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客觀來講,一個地區能夠養成“吸人”體質,最根本的原因無非兩點:
一是在這裡生活的人們能夠真正感受到幸福。
幸福感從哪來?毋庸諱言,很大程度上就來源於比較。一個地區想要吸引人,最好能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公平,這個公平既有法治維度上的公平,也有財富維度上的公平,即貧富差距不要過大。
二是能夠有創富致富的渠道,最起碼能夠給人提供工作的機會,且這份工作無需靠關係獲得,全憑個人本事。
說得直接點,這一點其實是要求當地的民營經濟要足夠發達,民營企業數量要足夠多,畢竟,民企才是最大的就業“蓄水池”。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點出發,看看為什麼說“一定要到浙江這樣的省份去”。
一、在“浙”裡,很幸福
先來看幸福,浙江身上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或許也是6000多萬浙江老百姓最引以為傲的事——人民尤其是千百萬底層民眾,成為了改革的主體和成果的受益人。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幾組資料來切身感受下:
自1985年起,浙江農民人均收入已連續39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
1997年,浙江在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
2002年,浙江在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鄉鎮;
2005年,浙江在全國第一批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000年的“皇糧國稅”劃上句號;
2015年,浙江在全國第一個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不難發現,這幾組資料都從正面或側面反映了浙江農民以及農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改善。沒錯,浙江這些年來的一大亮點就在於讓農民撕下了貧窮的標籤,讓農村一改落後的面貌,讓改革成果實現了人民共享。
以《中國經濟週刊》統計資料為例,在2022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強城市中,浙江農村的表現堪稱一騎絕塵,霸榜態勢令人咂舌。
具體來看,在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全國的領先地位並非由北京或上海佔據,而是歸屬於浙江的嘉興。緊隨其後的是舟山,位列第二,紹興、寧波和杭州則分別佔據第三、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這樣的成績,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全國農村最富裕的五個城市,全部集中在浙江。所以,這就使得浙江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小,2023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1.86,顯著低於全國2.39的平均水平。2021年,浙江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歷史使命,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是當時全國唯一一個所有設區市居民收入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這個“所有”的分量,其難度和含金量不言而喻。
那麼問題就來了,幾乎各省份都有著廣大的農村或山區,為什麼偏偏是浙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分析下來,這還要歸功於民眾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民眾層面,不得不說,浙江人有一種很強的自尊心,“等、靠、要”不是他們的主流思想。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幹部還是群眾,他們更多的還是習慣於依靠自己,而不是跑步(部)前(錢)進。
以丘陵山區佔比超過85%的衢州和麗水為例,當地雖然不適合大規模農業的發展,但兩地的鄉民們並沒有因此而懈怠。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就藉著中國工業化的高潮,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蓋滿了工廠,從皮革、紡織、食品、日用品等基礎工業做起,賺取了第一桶金。
大家可能想不到,截至2023年底,230萬人口的衢州,居然誕生了17家上市公司,算下來,每13.5萬人就擁有1家上市公司。這個上市公司密度,比擁有1300萬人口的平原城市鄭州(每22萬人有一家上市公司)還要高。
政府層面,浙江對“山海協作工程”的全面貫徹同樣功不可沒。
浙江有一條“清大線”——以杭州臨安清涼峰鎮為起點、溫州蒼南大漁鎮為終點的直線。線的東北側,水縱橫、田肥美,膏腴之地民富足;線的西南側,山綿延、地稀缺,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這樣一種差距,浙江把它總結為“山海”差距。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作出“八八戰略”重要部署,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進一步發揮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此後,浙江更加深入地推進“山海協作工程”,要求“清大線”東北側的發達縣市,積極幫扶西南側的山區縣市。這樣一來,山區縣和發達區縣之間就架起了結對幫扶的橋樑,經過20年的努力,浙江成為全國區域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
所以,來到浙江,無論是去地級市、縣級市還是某個鄉鎮甚至某個村,都不用擔心這裡的生活環境和收入水平會與其他城市有太大的差距,浙江向外界傳遞的訊號是:只要來了浙江,哪裡都能安家。
必須要承認,當一個人整日想的都是攀比,都是怎麼往更好的地方去,在當地生活的幸福感是無從談起的,畢竟,一個人如果連心都無法安穩下來,又怎會對此地感到幸福呢?
就在去年底,浙江還召開了一場全省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推進會暨縮小“三大差距”動員部署會,主要討論的還是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縮小“三大差距”等實打實提升人們幸福感的議題。
會上明確的重點工作包括:
建強“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加快培育一批農業大鎮、工業重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同時推進重點村培育建設;
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推動養老服務“愛心卡”提質擴面,大力推進村社老年助餐服務;
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為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隨遷子女提供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強化青年入鄉“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供給;
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支援計劃,實施大學生創業支援計劃,推進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入鄉創業;
不難發現,這些工作中沒有什麼大詞或者新概念,而是洋溢著滿滿的“人味”,幾乎所有工作都是圍繞人的幸福出發的。
想來,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說想去浙江當一個農民了。湖州市安吉縣的新農村
二、浙江民企,大滿貫!
講完幸福感,我們再聊聊浙江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
關於浙江,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七山一水二分田”。但就是在這樣一種“拮据”的環境下,過去75年裡,浙江用約1%的國土面積,成就了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785倍、全國佔比高達1/15的經濟增長奇蹟,甚至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浙江模式。
我們來看幾組資料:
在“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024中國製造業民營企業500強”“2024中國服務業民營企業100強”“2024中國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榜單”以及“2024中國民營企業發明專利500家榜單”中,浙江民企上榜數量均排名首位,一共拿下5個全國第一,堪稱拿了個大滿貫。
而且,這已經是浙江民企第26次拿下“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上榜數量之最了,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一騎絕塵。
還有,2023年,浙江迎來了第1000萬個市場主體,資料一亮出來,很多人驚訝地發現:浙江平均每7個人裡就有一位老闆,每20個人就擁有一家企業。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在這些經營主體裡,佔比最大的毫無疑問是“民營主體”——民營經營主體達967萬戶,佔比約97%,其中民營企業達322萬戶,佔企業總量約92%。
如此發達的民營經濟是怎麼形成的呢?這與浙江的一個發展模式有關,即“一縣一品一特色”。
在浙江,智慧製造、紡織品加工、注塑機以及塑膠製品、金屬製品加工等諸多行業,都在縣級市這一層級形成了全國領先的產業叢集。如青田石雕、東陽木雕、雲和木玩、橫店影視城、江山門業等等。
美國記者何偉在《尋路中國》一書中也記錄到:一個叫作永康的地方生產的各類衡器佔中國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五。在浙江的另一個地區,崧廈(隸屬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年產雨傘三億五千萬把。分水專門制筆,上官專門生產乒乓球拍。大唐的襪子產量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全世界一半的領帶產自一個叫作嵊州的地方……
在這樣一種極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下,浙江逐漸形成了一批名副其實的強縣和特色鎮。從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和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釋出的“2024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來看,浙江共有224個鎮上榜,總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16個鎮進入全國百強,如柳市鎮位列第11名,橫店鎮、慈城鎮也名列前茅。
包括曾火爆一時的“特色小鎮”也是發端於浙江並向全國推廣的。近年來依靠雄厚的產業基礎支撐,浙江的特色小鎮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像杭州雲棲小鎮、嘉興烏鎮網際網路小鎮到湖州美妝小鎮、紹興黃酒小鎮等越來越多的特色小鎮紛紛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客觀來講,浙江尖端科技產業以及超大型製造業可能比不上一些兄弟省份,但浙江的產業叢集程度的確是首屈一指的。
也可以說,浙江的產業是非常接地氣的,是能夠給每一個普通人提供機會的。在這裡,哪怕他們一無所長,也能夠從頭開始習一門手藝、謀一份生計、擇一條出路。
一個能夠讓人安心生活的公平環境加上一份足以養家餬口的工作,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其實足夠了。想來,這也正是浙江人口增量能夠持續問鼎全國,能夠讓人喊出“不去發達國家就去浙江”的最根本的奧秘。
這個奧秘不難理解,但能將其堅持做下來卻真的很難,而浙江不僅做到了還做成了全國表率,讓人不禁感慨:“浙”,真的很棒!
三、為什麼是浙江?
最後,我們再來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是浙江?為什麼浙江能夠做成這些事,能夠讓人感受到幸福,能夠讓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浙江的身上到底有著哪些可學之處。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將其概括為這樣3點:
1. 逆天改命的浙江人
必須要承認的是,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絕大多數浙江人的身上都有著一種逆天改命的決心。這種蘊含在人的骨子裡闖勁兒與拼勁兒,這種強烈渴望變化的內生動力,是浙江崛起背後最為核心且難以複製的寶貴資源。
這就使得,只要給浙江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他們就會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奔走四方的雄心壯志,從廣闊的市場中刨得“糧食”,一分一釐地積攢起財富,最終將命運的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例如,改革開放伊始,浙江就誕生了“百萬銷售大軍”,一時間,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靠著“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勁頭,他們將紐扣、箱包、衣服、鞋子、皮帶等諸多小商品賣到全國各地,讓浙江小商品在全國城鄉遍地開花。
此後,無論是中國加入WTO,還是汽車、住房等產業的興起,抑或是計算機技術帶來的新的科技革命,可以說,在改革開放後幾乎所有的機遇期內,我們都能看到浙江人的身影,哪怕是以山多地少著稱的桐廬後來也走出了聞名遐邇的快遞“桐廬幫”(“三通一達”創始人均出自桐廬)。
這也不禁讓人想到寧波的那句民謠:“世界大,抲只鵝;世界小,抲只鳥。”這句民謠可以說用最通俗簡單的道理概括了浙江人的精氣神——坐在“小世界”裡坐井觀天,頂多也就得些“小鳥”,而打破原有侷限、走向大千世界,就有機會獲得一隻只“大鵝”。
不管怎麼說,這股源於人的動力,一定是浙江人生活面貌改變和民營經濟崛起背後的根本原因。
2. 政府的民生與服務意識
除了浙江人的自身努力外,浙江各級政府的民生和服務意識同樣是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早在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並首次把“突出抓好十個方面民生實事”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此後20年,浙江老百姓需要什麼,政府就堅持把錢投向哪裡:
2005年,省教育廳推出農村教育“四項工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工程”、愛心營養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此後,這項工作被納入了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為30萬名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愛心營養餐;
2006年,浙江在全國率先提出公共財政向“民生財政”轉變的思路,把為民辦實事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全省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都用於改善民生;
2009年,免除本省戶籍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農村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費,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中職學校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列入中職招生範圍;
此外,政務服務的高效、便捷和優質一直以來也是浙江的一個鮮明標籤。
作為最早開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省份,浙江的政務服務效率、態度和水平絕對是國內一流的。
比如那句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喜歡講的話,“你們(企業)負責茁壯成長,我們(政府)負責陽光雨露”,最早就是浙江提出來的。這種邊界感,可謂既深合市場經濟的精髓,也廣受企業主和普通市民的好感。
還有走紅網路的政務服務平臺“浙裡辦”,幾乎涵蓋了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企業從准入到退出的全部服務。有網友戲稱,“它就像一個人生說明書,從出生到學習到工作,再到婚育養老乃至於退休、身後事,都給你明明白白地講清楚了。”
如此細心周到的服務,又怎會不讓人倍生好感呢。
3. 執政者的理性和勇氣
哲學家們說:“人是環境的產物。”這句話放在民營企業家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坦白講,對於天生就對市場非常敏感的民營企業家而言,如果一個地區沒有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沒有一個適合他們生長的土壤,就難以激發起他們創業創新的動力與活力,就難以誕生枝繁葉茂的民營經濟。
毋庸諱言,這個環境和土壤能否形成,與當地主政官員對市場的意識和採取的行動息息相關。
這一點,有“追蹤研究浙江改革開放‘第一人’”之譽的著名財經作家胡宏偉先生的闡述可謂十分透徹,他在《東方啟動點:浙江改革開放史(1978-2018)》一書中寫道:
必須看到,民眾的發展動力在浙江超乎想象地生髮膨脹,並非人們預料之中的刻意的制度安排。改革開放之前30年,國家投資的嚴重匱乏、國有經濟的脆弱無力,以及與此相伴隨的計劃經濟主流思想的相對淡漠,為浙江民間力量率先於夾縫中求生存創造了客觀的“邊區效應”。
十分幸運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各級政府對此給出的集體性姿態是默許和寬容。這一姿態的基本前提是,他們較早就清醒地意識到,浙江民眾日子很苦,政府可資運作的資源有限,放手讓民眾為家庭和家園擺脫貧困“各顯神通、八仙過海”,這是實事求是的執政選擇,也是必須具有的起碼的政治良心。
於是,在浙江,改革開放回歸了其應有的本源:改革的本質不是一場浮華的高高在上的意識形態運動,而是以千百萬民眾為主體的樸素的脫貧致富的偉大長征。
這樣的迴歸對執政者來說是巨大的自我考驗。它意味著擺正心態、放下身段,甚至放棄某些被長期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權力。這需要理性的光芒和可貴的勇氣。當我們為民間力量的雄起歡呼時,真的不應忘記同樣為執政者的理性和勇氣鼓掌。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為“浙”點贊、向“浙”看齊、以“浙”為範。
參考文獻:[1].為啥是浙江?中國報道
[2].為何浙江民富甲天下?秦朔朋友圈
[3].“浙江模式”是如何煉成的?,都市快報
[4].浙江奔跑起勢營商環境建設駛入法治“快車道”,每日商報
[5].2022年全國農村人均收入10強城市:浙江入圍6城,嘉興居首,中國經濟週刊
[6].浙江共同富裕年終觀察①|公平競爭與公平分配,一個都不能少,澎湃新聞
[7].東方啟動點:浙江改革開放史(1978-2018),胡宏偉
排版| 正風編輯| 正風輪值主編|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