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山西省在春節前釋出了2024年經濟資料,至此,全國31個省份2024年經濟資料均已釋出,廣東、江蘇和山東仍然穩居GDP總量前三位,而西藏、新疆,江蘇、湖北、安徽、內蒙古和甘肅位居增速榜前三位。
經濟大省領跑
梳理各地的資料,大多數省份去年GDP增速高於全國增速(5%),低於全國增速的省份只有9個。西藏和新疆分別增長6.3%和6.1%,位居全國增速榜前兩位,江蘇、湖北、安徽、內蒙古和甘肅增長5.8%,同居第三位。
31個省份中,經濟總量排名靠前的經濟大省整體表現穩中有進,挑起了全國經濟的大梁。這些省份不僅經濟總量大,而且在基數大的情況下,GDP增速排名大多也靠前,成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從增速榜來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有8個超過或持平全國增速,其中6個省份增速在5.5%及以上,江蘇和湖北增長5.8%,山東和四川增長5.7%,浙江和福建增長5.5%。另外,排名第十一位的安徽,去年GDP突破5萬億,增長5.8%。
經濟大省工業比較強、服務業也很發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普遍高於全國,這是領跑全國的直接原因。
從第二產業增加值來看,全國增速為5.3%,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和湖南等十強省份分別增長4.4%、5.5%、6.6%、6.1%、5.6%、6.8%、6.4%、5.8%、2.4%和5.7%,工業強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從第三產業增加值來看,第三產業佔各省GDP比重均超過50%,三次產業中對GDP貢獻最大。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和湖南等十強省份分別增長2.8%、6.2%、5.4%、5.1%、6.3%、4.1%、5.9%、5.5%、5.7%和4.5%,全國增速為5%。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這些經濟大省的二產和三產為何表現出更強的韌性和更快的增長?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產業加快培育發展釋放出新動能,起到了引領作用。
以江蘇為例,其先進製造業規模持續壯大,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重達到50.7%,比上年提升0.8個百分點;規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61.2%、27.8%;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商務服務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3個行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合力拉動規上服務業增長5.4個百分點。
江蘇省統計局局長王顯東表示,從產業結構來看,江蘇全年工業增加值佔經濟總量比重達36%,製造大省、製造強省基礎不斷鞏固;服務業增加值佔比提升至53%,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取得積極進展。
西北“新星”升起
除了經濟大省,一些經濟體量相對較小的省份也扮演著推動全國經濟增長的生力軍的作用。其中,來自西北的三個省份,新疆、甘肅和內蒙古表現亮眼,去年分別增長6.1%、5.8%和5.8%,位居全國增速榜第二、三位。
西北地區地處著名的“胡煥庸線”以西,兼具北方和西部的特點,是中國經濟東西部、南北方之間發展不平衡的集中反映,發展水平相對滯後,在全國各經濟板塊中經濟體量相對較小。但是,西北地區經濟週期性變化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
西北地區能源和資源富集,產業結構特色也因此十分鮮明。比如,以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陝西榆林為核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區,是全國罕見的能源富集區,化石能源儲量達到20102億噸標準煤,佔全國的47.2%。
實際上,2024年,除了新疆、甘肅和內蒙古增速位居前列之外,寧夏和陝西也增長了5.4%和5.3%,高於全國,只有青海GDP增長2.7%。相對於其他省份,西北省份整體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來自能源產業和資源產業的優勢。
以新疆為例,2024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兩萬億,達到20534.0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1.98億元,同比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8135.87億元,同比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9826.23億元,同比增長4.1%。
從行業大類來看,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紡織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4%、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1%、有色金屬礦採選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3%。
相比新疆,內蒙古煤炭產量更高,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12.97億噸,較上年增長5.4%,佔全國原煤產量的27.3%。但是,內蒙古的增長動力又不止於此。近年來,內蒙古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太陽能、風能等發電量大幅增長,並帶動相關製造業增長。
2024年,內蒙古發電量8179.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1%,也位居全國首位。其中,新能源發電量1969.0億千瓦時,較上年增長27.9%,高於全部發電量增速18.8個百分點。具體看,風力發電量1643.0億千瓦時,增長26.0%;太陽能發電量310.4億千瓦時,增長43.2%。
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帶動相關製造業高速增長。2024年1-11月,內蒙古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8%,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達14.4%,貢獻較去年同期提高11.7個百分點,2024年以來一直保持10%以上,成為帶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穩定增長的新動能。其中,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5%。
與新疆和內蒙古相比,甘肅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則體現其在資源產業上的優勢,比如,被稱為“鎳都”的甘肅省金昌市2024年GDP同比增長13.6%,位居全國城市增速榜前列,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18.25億元增長18.7%。
甘肅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甘肅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8%。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等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9.6%、16.9%、13.0%、12.4%、10.9%、7.8%和6.5%。分產品看,黃金、白銀、鐵合金、鎳、原煤、原油產量分別增長134.5%、56.2%、21.6%、14.1%、9.3%和7.3%。
排位競爭仍在持續
從經濟總量上來看,31個省份2024年GDP排名格局變化不大,其中,比較受關注的是四川和河南的爭位、上海和北京位次晉升,以及重慶、雲南對遼寧的趕超之勢。
最受矚目的十強省份排名依次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和湖南,2024年GDP分別為141633.81億、137008億、98566億、9.01萬億、64697億、63589.99億、60012.97億、57761.02億、53926.71億和53230.99億元。
在粵蘇兩省的第一爭奪戰中,廣東無懸念地再得第一。廣東省統計局解讀稱,2024年,廣東經濟總量實現了新的突破,地區生產總值達14.16萬億元,總量連續36年穩居全國首位,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0.5%,是全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
不僅如此,廣東省統計局還列舉,廣東服務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國內稅收收入、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市場經營主體、研發經費支出、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等多項指標繼續穩居全國首位。
相比而言,在十強排位中,川豫之爭更引人關注。四川是在2023年超過河南,在全國的排名中由第六升至第五,使得川豫之爭變成熱點。但是,2023年,四川超過河南是在河南GDP核算調減的情況下出現的,給外界的印象是有些“出人意料”,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2024年前三個季度,河南經濟總量又反超四川,也讓四川第五的位置變得不確定。2024年前三季度,河南和四川GDP分別為47881.96億和45441.82億元,河南仍領先四川2440億元,不過,最終在四季度四川實現了逆轉,全年領先河南1100億元,穩住第五的位置。
實際上,前十強省排名中唯一發生變化的是上海超過湖南,排名升至全國第九位。根據2023年初步核算數,湖南和上海2023年GDP分別為50012.85億和47218.66億元,上海第十位、湖南第九位。
但是,各地在釋出2024年GDP資料時,也同步釋出了第五次經濟普查後修訂的2023年GDP。2023年,湖南和上海分別為50667.5億和51404.47億元,上海超過湖南;2024年,上海和湖南GDP分別為53926.71億和53230.99億元,上海穩住對湖南的領先,鞏固其第九的位置。
不僅如此,北京也超過了河北,全國排名升至十二位。河北和北京2023年初步核算數分別為43944.1億和43760.7億元,五經普後分別修訂為45660億和47353.7億元,北京超過河北。2024年,北京和河北GDP分別為49843.1億和47526.9億元,北京繼續領先。
從北京和上海的資料來看,第三產業發達是京滬超越進位的重要原因。根據2024年的三次產業資料計算,北京和上海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達到78%和85%。
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朱燕南表示,去年資訊服務業、金融業和工業這三個行業對於北京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超過了8成,其中,資訊服務業是兩位數增長,是全市首要的支柱行業。金融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2成。
具體資料來看,2024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1%。其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068.8億元,增長11.0%,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154.2億元,增長7.6%,二者合計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8.6%,貢獻率合計超過6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240.3億元,增長9.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972.9億元,增長3.8%。
在十強省份之外,處於第十六、十七和十八位的遼寧、重慶和雲南也值得關注,遼寧、重慶和雲南2024年GDP分別為32612.7億、32193.15億和31534.1億元,重慶和雲南分別與遼寧相差420億和1078億元,對於三萬億級的誕生,這樣的差距比較小。
事實上,根據歷年GDP最終核實數,重慶經濟總量在2020年就超過了遼寧,2020年,遼寧和重慶GDP分別為25011.4億和25041.4億元,重慶領先30億元;2021年重慶繼續領先遼寧;但是,2022年-2024年,遼寧反超重慶。
重慶對遼寧的趕超正代表著西南板塊超越東北板塊的又一個里程碑。東北和西南有很密切的歷史淵源,在三線建設時期,大量東北產業遷移至西南地區,東北重塑了西南的生產力佈局,帶動了西南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
長期以來,東北是“老大哥”,尤其是遼寧更長期位列經濟十強省,但是,近10年來,西南板塊開始趕超東北:2015年,四川超過遼寧,2020年,重慶超過遼寧,雖然遼寧又反超,但是目前局勢比較膠著,而且雲南也正在逼近遼寧。
不僅如此,“西南F4”中經濟總量最小的貴州省,前些年也取得了長足進展,經濟體量大增。貴州也分別在2015年和2017年超過吉林和黑龍江。因此,目前,重慶和雲南“纏鬥”遼寧,正是西南板塊和東北板塊角力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