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培根愛好者,那麼一定知道史密斯菲爾德。
在國內的各大超市,它是貨架上的常客,但往往因為售價稍貴,所以總是擺在最上層。此外,因為名字,顧客可能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一個外國品牌。
的確,2013年之前,史密斯菲爾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國品牌,不過在這之後,它成了地地道道的中資品牌。
如今,這家有著中美血緣的國際品牌,正式提交了招股書,即將登陸納斯達克,迎來其歷史上的第二次IPO,而根據其此前的估值,市場預計為53.8億美元(約合390億元人民幣)甚至更高。
成立近90年的美國“豬肉王”
公開資料顯示,史密斯菲爾德成立於1936年,創始人為約瑟夫·盧特(Joseph W. Luter Sr.)和他的兒子,早期史密斯菲爾德是一家包裝公司,但這父子都有著肉類加工的職業背景,創業之前,他們共同為肉類加工商P.D. Gwaltney, Jr. & Co.工作。
十年後,有了一定資金和渠道積累的兩父子成立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工廠。此後,史密斯菲爾德便開始了飛速的發展,尤其是在1981年之後,伴隨著他們收購了最大的競爭對手Gwaltney of Smithfield,一場由史密斯菲爾德掀起的擴張併購潮也正式拉開帷幕。
在1981年至2008年期間,史密斯菲爾德共收購了近40家公司,包括Eckrich、Farmland Foods of Kansas City、John Morrell、Murphy Family Farms of North Carolina、Circle Four Farms of Utah和Premium Standard Farms等。
其豬肉業務最早開始於1990年,在這一年,史密斯菲爾德開始購買養豬場,這使得它開始邁入豬肉垂直一體化公司領域,也就是史密斯菲爾德能夠控制豬的每個生產階段,從受孕和出生,到屠宰、加工和包裝,這一系統被稱為“從嘎嘎聲到餐桌”或“從出生到培根”。
也就是說,無論是日常三餐中備受青睞的培根、香腸,還是重大節日盛宴上擔當主角的火腿,亦或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新鮮豬肉,史密斯菲爾德都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味蕾需求,並以此牢牢掌控著高階豬肉市場的話語權。
到1998年,史密斯菲爾德已經成為了美國排名第一的豬肉生產商,同時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在美國,史密斯菲爾德擁有4個生豬場、85萬頭種豬、40家豬肉加工廠、1580萬頭豬的產量,產品不僅供應美國國內,還出口中國、日本、墨西哥等市場。
直到現在,史密斯菲爾德依舊是增值包裝肉類和新鮮豬肉行業的領導者。據其招股書,其年銷售額超過了140億美元,同時在全球擁有36500名員工。
當前,史密斯菲爾德主要分為三個部門:包裝肉類,新鮮豬肉和生豬生產,其中在包裝肉類領域,其總銷量在美國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約為20%,該業務也是史密斯菲爾德的基石,其增值產品組合和盈利能力自2014年以來增長了一倍以上。
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9月29日的九個月內,該部門的銷售額為59億美元,佔總銷售額的 58%,部門利潤為8.55億美元,佔總利潤的109%。
除了包裝肉類部門,新鮮豬肉和生豬生產部門也是史密斯菲爾德業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美國最大的新鮮豬肉加工商,史密斯菲爾德新鮮豬肉部門生產各種原始、次原始和內臟產品,截至2024年9月29日的九個月,新鮮豬肉部門的銷售額為59億美元,佔總銷售額的 58%,部門利潤為1.96億美元,佔總利潤的25%,營業利潤率為3%。
另據招股書,2023年全年史密斯菲爾德透過新鮮豬肉部門加工了約2900萬頭豬,其中約三分之一的新鮮豬肉產品被轉移到了包裝肉類部門,解決了該部門2024年前九個月80%的原材料需求。
與此同時,為了穩固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史密斯菲爾德仍在延續併購擴張的策略,僅2024年12月下旬就完成了兩筆小額收購,這兩筆收購都發生在了生豬生產領域,從中足以見得,該部門業務發展的迫切性。
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菲爾德還是沃爾瑪、山姆、麥當勞和賽百味等多家連鎖超市和餐飲店的供應商。
轟動一時的中美最大併購案
在其招股書中,我們並未看到關於發行股數量,定價等相關資訊,目前市場上的一些訊息也多為傳聞和猜測,但即便估值再漲,似乎也難以高過其在2013年的被收購價格——71億美元。
談到2013年的收購,就不得不提到一家眾所周知的企業——雙彙集團。沒錯,當前這家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豬肉食品包裝商,背後的股東就是來自河南漯河的雙匯。
當時,這筆併購更是在中美資本市場掀起了驚濤駭浪,畢竟任誰看來,這樣“蛇吞象”的併購都是極具戲劇性的。
據瞭解,雙匯作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一直有著強烈的“走出去”戰略意圖,但直到2013年,雙匯才把目光放到了史密斯菲爾德身上。
一方面,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可以幫助雙匯迅速進入美國市場,從而實現國際化戰略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對史密斯菲爾德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雙匯此時收購史密斯菲爾德,趁其估值相對較低時入手,降低收購成本。
但這筆收購進行得並沒有想象中順利。
收購協議顯示,截至2013年4月28日,史密斯菲爾德的淨資產價值,即股東權益約為31億美元,雙匯國際以47億美元溢價收購了所有股份,另外,還將承擔史密斯菲爾德24億美元的債務,總收購金額達71億美元,創下了當時中國企業赴美收購案之最。
要知道,雙匯在2012年的全年營收只有397.04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雙匯還承諾,收購完成後將保持史密斯菲爾德的運營不變、管理層不變、品牌不變、總部不變,同時不裁減員工,不關閉工廠,並將與美國生產商、供應商、農場繼續合作。不過,收購完成後,史密斯菲爾德需要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成為雙匯國際旗下的重要子公司。
雙匯最終將史密斯菲爾德收入了囊中。
此後,透過配置整合全球資源,雙匯由中國企業變成跨國公司,由國內經營變成跨國經營,由中國最大的肉類企業變成了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也從此進入了跨國經營的新階段。
2014年8月,雙彙整閤中美歐100多家所屬企業,並更名為萬洲國際,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資金超過23億美元,主要用於償還對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貸款和用作營運資金。
至此,萬洲國際的業務被清晰地梳理為三大板塊:A股的雙匯、非上市的物流及其他附屬產業,以及以史密斯菲爾德為首的美國及國際業務。
85歲萬隆,再收穫一個IPO
其實,早在2024年7月14日,萬洲國際就曾公告宣佈,已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一項建議分拆申請,建議分拆在美國及墨西哥經營的史密斯菲爾德食品有限公司業務,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或納斯達克證券市場作獨立上市。
緊接著,史密斯菲爾德進行了業務調整,在2024年8月將歐洲業務進行了剝離,歐洲業務剝離後,史密斯菲爾德的業務範圍變為了美國和墨西哥。
去年11月,萬洲國際進一步公告了籌劃史密斯菲爾德赴美上市的計劃。公告顯示,萬洲國際擬在12月6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以批准分拆子公司史密斯菲爾德集團。
時間來到今年初,1月7日,史密斯菲爾德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申請,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程式碼為SFD。
如今,萬洲國際拆分史密斯菲爾德上市,被外界看作是鄭州前首富、萬洲國際掌門人萬隆又一個明智的資本操作。
首先,宏觀層面,2024年美國IPO市場出現反彈,股市走強和對經濟軟著陸的押注加強,2025年,消費和農業賽道更是被分析師和銀行高管預判為IPO的豐收年。
同時,豬肉行業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價格起伏後,近年盈利水平有所恢復。史密斯菲爾德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之一,趁著這股東風業務也有了起色,真是應了那句:“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招股書顯示,2024年前九個月,史密斯菲爾德的收入為101.90億美元,相應的淨利潤為5.81億美元。
其次,從萬洲國際自身來看,史密斯菲爾德獨立上市可以緩解萬洲國際因其業績不佳而持續對其投入的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潛在地緣政治風險對其全球業務佈局的衝擊。
更重要的,此次上市有助於萬洲國際進一步最佳化在A股、港股、美股三地的業務佈局,增加財務的靈活性,提升萬洲國際在全球肉類行業的影響力。
第三,對於史密斯菲爾德本身來講,IPO可以獲得更高的估值和資金支援,募集來的資金可以幫助其進一步擴張市場份額,擴大規模生產。
據招股書,史密斯菲爾德計劃將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用作一般企業用途,包括基建、自動化及肉製品產能擴張的資本投資。
作為2025年首個公開提交IPO檔案的大型企業,史密斯菲爾德的上市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其或許成為一個消費明星標的,在美股市場掀起一股跟風上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