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去上海和一個老闆喝茶。
老闆聊到,這兩三年生意不太好做,走了不少彎路、踩了不少坑、辛辛苦苦還沒賺到錢。老闆很是後悔早些年沒有聽進去一些好的建議。
老闆說,他知道一個2022年聽過我線下會議的朋友,這個朋友的公司當年用了差不多630萬人民幣,配置了100萬的美元,這幾個月陸陸續續地換回來。
變成了多少?
730萬人民幣。
這個朋友三年時間,躺著就把100萬給賺了回來。
老闆羨慕得不得了,透過這件事也認識到了隔行如隔山,所以請我喝喝茶,聊聊有沒有新的機會。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機會,缺少的是發現機會的眼睛,缺少的是認識到機會背後價值的思維。
就以這個朋友為例。
躺著賺了100萬,非常優秀。但是,他稍微發散一些思維,其實能夠做得更好。
最起碼,我知道的就有三種可能,分別能賺150萬、250萬、1000萬。
第一種可能。他賺的可能不是100萬,而是更多的150、160萬。
為什麼?
因為銀行利息。
我們知道大多數人在三年前去做這麼一個操作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傻傻地購買了美元,然後放在賬戶裡不管了。
其實,完全可以把錢做成銀行的定期存款,吃銀行的利息。
資料來源:wind
美國過去幾年在加息週期,利率從0~0.25%,一路飆升至5.25~5.50%。(見上圖)
100萬的美元存款,三年時間下來保守估計也有9%以上的利息了。100萬美元變成了109萬美元。
當下7.3換回來,就是795萬人民幣了。
相比630萬的初始資金,不再是賺了100萬,而是賺了165萬。
這種操作有風險嗎?
銀行裡的存款能有什麼風險?如果擔心,也可以存中資銀行在香港的分行,比如中銀、招銀等。
這種操作很複雜嗎?
不復雜,就和我們平常在內地銀行買存款差不多,就是幾分鐘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這就是資訊差,就是圈層,就是實戰帶來的經驗。
第二種可能。這個朋友賺的可能不是100萬,而是250萬,甚至更多。
為什麼?
因為港險。
港險的長期年化利率在5~7%。
港險本質上是全球配置的,就是可以配置全球優質資產,比如美債、中債、美股、中股、日股等。
所以,它的收益是和全球經濟的發展高度掛鉤,並不是和某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掛鉤。這也是國內保險收益下滑至3%、2.5%,甚至2.0%,而港險受影響較小的內在原因。
比如,我們在三年前換了100萬的綠票子,買了港險。三年之後,我們現在取回來。按照5%到7%的三年下來之後我們是多少?
是120萬的綠票子。
當下7.3換回來,就是876萬人了。
相比630萬的初始資金,不再是多了100萬,而是多了246萬。
資料來源:wind
還有第三種可能。這個朋友賺的可能不是100萬,而是1000萬。
是天方夜譚嗎?
並不是。
就是當初拿著100萬的綠票子,可以配置美股納斯達克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從低點1萬多點,漲到了2萬多點,漲幅接近100%。(見上圖)
如果再樂觀一些,配置了英偉達、特斯拉、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Meta 美國股票七巨頭。
這些企業在過去三年更是暴漲!
所以我們看到,100萬的綠票子變成了200萬、甚至300萬綠票子。
這200萬的綠票子在7.3的時候換回紅票子,就接近1500萬元了。相比630萬,足足多了800多萬。
如果是300萬的綠票子換回來,就意味著躺著賺了1500多萬。
所以我們看到有許多可能,可能是賺150萬,可能是賺250萬,也可能是賺1000萬。而躺著賺100萬,僅僅是最保守的策略。
這就需要你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多。
金融這東西,本質上沒什麼深奧。
關鍵是很多東西是一環扣一環、一個深度扣一個深度、一個邏輯扣一個邏輯,你只有把所有的資產摸透了、理順了,才能如魚得水,做一個高階玩家。
就像我們上邊講的。
匯率扣著存款、扣著港險、扣著美股。背後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帶來的金錢流動,資產波動。
這導致了,一個國家居民財富的被動增長,另一個國家居民財富的被動消減。
這與個體的努力無關,與不斷內卷、加班熬夜都無關。
它與你的選擇有關,你的認知有關,你的勇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