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三梯隊公佈本地社會經濟執行情況的地級行政區,深圳2024年社會經濟執行情況對外公佈了。
資料顯示,2024年深圳GDP達到3.68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高於全國經濟的增速。
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39萬億元,同比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2.29萬億元,同比增長4.3%。
從這些資訊可知,深圳GDP的增速之所以高於全國,主要的貢獻是第二產業增速較快。
熟悉深圳產業結構的網友應該知道,作為接近100%城鎮化的城市,深圳優勢最大的產業是以計算機通訊為代表的電子產業。
所以,深圳第二產業增速較快,主要指電子產業增加值增長較快。
熟悉全國產業結構的網友也應該知道,我國正處在從製造業大國向服務業大國的轉型過程之中,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56.7%。
結合深圳的產業結構可知,2024年,深圳國民經濟中,62.1%的部分是由服務業(第三產業)創造的。看起來,這個比重要優於全國平均值。
作為一個領先於大多數區域的發達城市,僅僅優於全國平均值,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具有大幅度領先的優勢,才表明產業結構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我們整理了1979年以來的深圳產業結構,觀察服務業和第二產業比重的變化情況,從而得到深圳產業結構是否處在正確的道路上。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深圳服務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突破了50%,之後有所下降,直到2009年起,才穩定在50%以上。
過去9年(2016年起),深圳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在60%左右,但變化很小,不僅沒有持續進步,甚至還有小幅度下降的趨勢。
由於第一產業在深圳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極小,所以服務業比重的升降,意味著是以電子產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在與服務業競爭。
電子產業對價格要求極高,部分零件甚至以釐(分的下一級單位)為計價單位。高大上的晶片產業,部分商家的利潤,可能不如小攤上賣白菜的利潤高。
這種現象的背後,有兩層原因:一是房租的價格,在上一篇中,我們分享了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深圳以65年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
二是人工成本,深圳2360元/月的法定最低工資標準,看起來比很多城市要高,但已經接近四年沒有調整過了。
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果不能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其市場份額,早晚會被以電子產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吃掉。
在人類文明踏入資訊化的今天,工業第一城的稱號,意味著當地的產業無法升級到更具附加值的服務業,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