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A股的膨脹機制,可能接近臨產期。
1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表示,將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引導央企負責人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之後證監會召開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也提出,推動將市值納入央企國企考核評價體系。
受訊息刺激,1月25日“中字頭”股票掀起漲停潮,助力上證指數大漲3.03%,成功收復2900點。中國石油時隔8年半強勢漲停,讓人驚掉下巴!
市值管理納入考核,真有這麼大威力嗎?如果真的實施了,A股又會怎樣?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也有爭議。從國資委第一任主任開始,就明確反對。
2006年1月23日,在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李主任明確表示:“現在要求經營管理層把市值作為業績考核目標之一,我不贊成。市值考核放在裡面,與個人利益掛鉤,炒作起來容易產生虛假業績和哄抬股價等。”
他還擔心的是,由於國內股市還在完善過程中,市價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將市值納入經營者考核範疇,經營管理者也難接受。
反對的聲音當然也有道理。即使在國資委內部,早在2006年,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就曾表示,要積極研究把上市公司市值納入考核的體系,不斷增強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股東回報意識,不斷增強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
從2006年提出“積極研究”,到2024年再提“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已研究了18年。
在這期間,對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核,與時俱進地更新了多個版本。2003年,國資委在出臺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中,央企的業績考核指標包括基本指標和分類指標,基本指標包括主營業務增長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利潤總額和淨資產收益率等,分類指標則根據各企業所處行業、發展階段等因素而各有不同。此後,隨著央企不斷做大,國資委也不斷對一些考核指標進行相應調整,譬如強化對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管理創新等方面的考核,增加了經濟增加值這一基本指標。此後,監管部門對央企的業績考核仍以收入、規模、利潤等指標為主,2023年初國資委將考核體系更新為“一利五率”,而沒有一點對市值考核的要求。
雖然沒有納入考核,但關於國企的估值討論,卻由來已久——只不過它是一個軟約束,而不是一個硬要求。一旦變成硬要求,對整個股市的估值提升,存在機制上的確定性。
從2022年年中開始,有關國企做強做優做大以及建成世界一流企業的政策訊號持續釋放,同時“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與“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也與當前國企處於低估的狀態形成了鮮明對比,直到2022年11月21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初次提出“中特估”概念。
根據申萬宏源證券1月25日的最新報告,從“中特估”提出時,A股央企PE、PB分別為9.01、0.93;截止最新,央企整體PE、PB為9.80、0.95,與當初基本持平,其價效比依舊凸顯。
看起來,“中特估”提了一年多,總體估值未有明顯提升。但實際上,這只是一般面,不代表具體企業。很多個股一聲不響地已創出新高。比如長江電力,比如中國海油。
對具體企業來說,真的實施考核,仍比較複雜。因為企業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所處行業不一樣。而且,市值有沒有上、下限要求,如果高了就賣、低了就買,那與高拋低吸、國資委做莊又有什麼區別?這又讓人想起李主任的表態:如果股價高了,就拋售,如果股價低了就買入,國資委要為股市穩定作貢獻。
另外,一個有效的市場,會有效地給企業定價、賦值,而無需硬性考核。如果利潤很漂亮,股價很難看,那一定有不漲的原因。如果硬要調動資金給中石油拉漲停,那市場終將讓它迴歸到應有的價格。
所以,與其研究如何納入考核,不如研究讓市場如何更有效。
除了A股整體膨脹,還會帶來另一個可能,就是真的要把“中特估”價格拉上去,老是“中字頭”在發飆的話,那很可能是“崩盤式上漲”,是市場的殘酷極化,是散戶的血流成河。2020年末、2021初上演過這一幕,有記性的小散應當心有餘悸,他們當時呼喚的是“一鯨落、萬物生”,而非一將功成萬骨枯。
殘酷的極化:屠殺散戶,機構抱團≈互為對手盤
中特估,時也勢也,國家意志?
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國企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