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行各業都在被AI滲透的當下,老中醫也迎來了“新”故事。
近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問止中醫”,首次揭露了中醫和AI的結合是如何撬動一個傳統而又龐雜的市場。
“很多從業者對中醫都有比較大的誤解,比如認為中醫治不了重大疾病。但這種現象同樣也是機會所在。我們認為這個學科是嚴重被低估的,因而目前是一個價值投資的窪地。”問止中醫創始人之一的崔祥瑞認為。
還在斯坦福就讀MBA時的崔祥瑞就希望朝著中醫方向創業。2008年,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矽谷晶片設計師林大棟及連續創業者張南雄。團隊先在海外做了將近10年研發後,才在2018年成立問止中醫,總部位於深圳。
在發展過程中,問止中醫得到了藍馳、真格、ParmaWay、LCV Pioneer Fund和聚利基金等資本的多輪支援。
3名海外高材生聯手開了8家中醫門店
在AI+中醫領域創業,顯然需要同時具備對AI和中醫這兩個跨度相當大的行業的理解。
1989年的崔祥瑞在創業前其實是一位投資人。他曾在管理諮詢及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工作8年,歷任和君灃盈資本、和君諮詢合夥人。再之前,他就讀於斯坦福商學院的MBA及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他對中醫的興趣在本科時就產生了,當時他就開始自修中醫。
做醫療健康領域投資與諮詢的時候,崔祥瑞更是發現中醫的典籍資料浩如煙海,而且大多是紙質書,沒有人做系統的、整體的及線上的歸納整理,於是他萌生了做超級中醫大腦的想法。
林大棟同樣是一位複合型人才。在技術領域,他曾任職於矽谷思科及Juniper公司21年,擔任晶片設計工程師。在中醫方面的知識也豐厚,他曾在加州國際醫藥大學擔任中醫學博士學院、碩士學院教授等,以善用經方、針藥並施知名。成立問止中醫後,他便負責打造“中醫大腦”。
第三位創始人張南雄堪稱傳奇經歷。他曾作為奧運游泳選手被保送到美國訓練,18歲時又保送進加州伯克利分校,主修應用數學,而後進入斯坦福攻讀理學碩士。畢業後,張南雄在矽谷先後四次創業,涉足汽車零件、電子產品、晶片、物聯網領域。53歲時,他在美國國際醫藥大學拿下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學位。
“做問止中醫的初心就是希望用科技賦能中醫,實現中醫臨床診療上精準度和療效的提升,使之越來越系統化、整合化,而且是可重複可驗證的。”崔祥瑞表示。
初入行業時,問止中醫也面臨重症治療和養生保健兩個方向的選擇,但最終選擇了更具意義和價值的重症治療。2019年,中醫大腦第一版正式投入使用,同時也開設了第一家線下門店。
截至2024年9月30日,中醫大腦已積累超過億級引數及超過10000首方劑,涵蓋3000多類病症,其中包括超過100萬個附有隨訪資料的真實臨床病例及超過100萬張帶標記的舌頭影象。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其為全球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內最大的臨床中醫知識圖譜。同時,其中醫大腦也是中國內地首個及唯一透過一家三甲醫院臨床一致性研究的中醫人工智慧輔助診療系統,截至目前已經服務超過10萬名患者。
2021年,問止中醫還創立了一個以原創中醫內容吸引中醫愛好者的中醫社群“精一書院”,截至2024年9月30日,精一書院已累計吸引了超過22萬名註冊社群成員,是全球最大的中醫社群。
為了給消費者提供優質食物本草,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2022年,公司還推出了“問止輕養”這一品牌,將傳統中醫智慧融入現代日常食養,提供包括可食用草藥粉及草本個護等中醫養生產品。
目前,問止中醫已經在深圳、廣州、廈門、成都、鄭州、長沙及濟南開辦了八家診所。據悉,平均每家診所投資成本100萬元,所有診所都在一個月內實現了盈虧平衡。
83名中醫師創收約4.2億
問止中醫的收入來自於三個方面,分別為中醫醫療服務、中醫生活產品及中醫大腦訂閱服務。作為公司業務的核心,中醫大腦被廣泛應用於中醫醫療服務。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9月,問止中醫收益分別為6216.9萬元、1.89億元、1.73億元,三年創收共計約4.2億元。同時,公司期內利潤分別為-1.54億元、-1.94億元和-5572.1萬元。
從收入構成比例來看,問止中醫來自中醫醫療服務的收入分別為5042.1萬元、1.67億元、1.55億元,分別佔各期總收入81.1%、88.5%、89.4%。這些收入約90%都來自於線上,即患者透過影片電話及上傳“舌相”等方式進行診斷。
在開支上,銷售開支還是佔了大頭。報告期內,銷售開支分別為872.5萬元、2514萬元及1852.3萬元,高於同期研發開支的539.4萬元、903.7萬元、839.9萬元。
目前,問止中醫建立了一支由83名全職醫師組成的隊伍,線上上網際網路醫院和線下診所以“人機結合”的方式提供醫療服務。
實際上,中醫名醫的數量相當稀缺。根據灼識諮詢報告,2023年,中國內地僅有約70萬名持牌中醫師,其中高階中醫師的佔比不到5%。而且,中醫師的薪酬在中醫醫療機構的總成本中所佔比例普遍較大。這也導致中醫醫療機構高度依賴知名醫生。這既影響了醫療機構的盈利能力,也對其規模化造成挑戰。
眼下,問止中醫的AI大腦正在緩解這一市場難題。系統在逐步取代名醫,減少對個體醫生的依賴,青年醫生學習中醫的門檻也在明顯降低。
截至2023年末,中國內地有12600家中醫醫療機構不同程度地使用了AI系統。在國內中醫AI供應商裡,問止中醫可能最大的一家。
5輪募資,藍馳、真格投了
問止中醫應該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家拿到頂級資本投資的AI中醫了。從2018年至2024年,問止中醫共融資了5輪,平均保持一年一輪的融資節奏,投資方更偏向美元基金。
公司A1輪和A2輪融資均發生在2018年9月,ParmaWay投資了20.68萬美元,藍馳創投及真格基金注資151.14萬美元。
2019年3月,ParmaWay在A3輪追投90萬美元,藍馳追加20萬美元。2022年1月的A4輪,ParmaWay和藍馳再跟進500萬美元。
IPO前,2024年11月,公司還拿到聚利基金、LCV Pioneer Fund投資的1200萬美元。資料顯示,LCV Pioneer Fund的最終控制人也是藍馳創投的控制人陳維廣。
問止中醫在5輪融資共計募資達2171.82萬美元(約1.6億元)。IPO前,崔祥瑞持股約43.41%,藍馳創投持股20.55%。
吸引多輪投資方押注的,不僅是問止中醫創始團隊的號召力,更加看中的是這個還處於“價值窪地”的龐大市場。實際上,中醫作為中國獨特的醫療體系,在AI的賦能下已經迸發出新的市場活力。
一方面是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從收入來看,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人民幣109億元,2019年至2023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58.3%。中國內地市場滲透率(用於衡量人工智慧賦能的中醫醫療服務市場收入佔整體中醫醫療服務市場收入的百分比)將從2023年的1.1%增長至2028年的約5.1%。
同時,人工智慧賦能的中醫醫療服務提供商數量也在爭相湧入市場。數量預計將從2023年的1260家增加至2028年的3690家,複合年增長率為24.0%。
AI的能力與日俱增,不僅是中醫,AI+醫療已經培育了不少市場裡的新興企業已經IPO或正在謀求IPO。
比如2024年12月成功IPO的訊飛醫療,專注於醫療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2021至2023年期間,營收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2.3%。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7.8%至2.29億元。
以及近期在港遞交招股書的微醫控股,致力於透過AI技術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疾病防治和慢病管理能力,坐擁近4000萬使用者,三年半入賬超60億元。其上市前估值已超過490億元。
AI已經介入到醫療的診斷、治療、健康管理甚至製藥的多個環節,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市場需求的增長,AI醫療企業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