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地經濟執行情況的資料顯示,2024年度,重慶GDP為32193.15億元,廣州GDP為31032.50億元。
所以,2024年,重慶經濟規模以1160億元的規模,超過廣州,成為全國經濟規模僅次於上海、北京和深圳的全國第四城。
持續多年的北上廣深,看起來要變成了北上深渝。
不考慮第一產業的話,重慶二產同比增長4.6%,三產增速6.8%。作為對比,廣州二產增速0.1%,三產增速2.6%。
為什麼重慶二三產的增速會明顯高過廣州?有兩組資訊,很適合與兩地的增速聯絡起來。
第一組資訊是重慶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為95萬輛,同比增長90%;而堅守傳統汽車產業的廣州,顯然錯失了這一風口。
第二組資訊是頻頻上了全國熱點的廣州電動車管理方法。在與南寧的電動車管理條例對比中,廣州按照上位法的要求,更多采用罰款的方法。
作為一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比接近四分之三的千年通商口岸,老城區千年前的規劃,必然滯後於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行人、小汽車和經過市場檢驗的電動兩輪車,誰擁有更多的道路行駛權,這決定了一個區域經濟的趨勢。
小小的兩輪電動車,為何會影響經濟趨勢?
我們整理了廣州和重慶的二產和三產增加值佔全國同期的比重,觀察兩者的變化情況。
第二產業的變化,與電動車關係不大,所以毗鄰全國唯一的博彩之城,珠海可以放心禁止電動車,大力發展高階製造業,採取製造業當家的發展策略。
但作為三產佔比四分之三的廣州,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的變化,多少與兩輪車有關。
第一次關聯點出現在2007年。那一年,廣州開始禁止摩托車在城區道路上行駛,同年廣州三產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有明顯的下滑。
第二次,出現在2024年。這一年,重慶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增長到2.4%,創下歷史新高。
而廣州,哪怕經歷了第五次經濟普查的調整,仍然保持著下滑的態勢,佔比跌到3%以下。與重慶相比,僅有0.6個百分點的優勢。
宏觀經濟非常複雜,單一因素很難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產生影響。但廣州所佔比重的兩次下滑,從趨勢上看,多少與政策對兩輪車的管理升級有關。
隨著全國經濟從生產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以罰代管的管理模式,顯然跟不上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
或許,用服務替代罰款,用服務型政府的真心,換來老百姓的支援,或許是更符合發展趨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