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在美國生產一輛高爾夫球車的成本比中國高30%,但我們別無選擇。”一家浙江車企高管苦笑著說出這句話時,背後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全球貿易博弈。當美國對我國的高爾夫球車徵收的關稅從10%驟升至478%的天價時,是為了低生產成本留下了還是為了規避高關稅轉移生產線,成為中國高爾夫球車製造企業正在經歷的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大考”。
一、從“價格屠夫”到“關稅靶子”,美國利用反傾銷調查圍剿中國高爾夫球車。
隨著低速載人車輛逐漸受到市場青睞,特別是在國內環保趨勢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之際,擁有鋰電池完整製造鏈和低成本優勢的我國低速載人車輛製造企業,藉助產業政策的支援和各種補貼,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的低速載人車輛,包括高爾夫球車,也因低價競爭優勢,很快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
2023年,美國市場上一輛中國產高爾夫球車售價僅8000美元,不到美國同類產品的一半。中國車企硬生生將“小眾產品”做成了全球壟斷生意——美國81%的高爾夫球車來自中國,年出口額超8億美元。
然而,低價優勢成了高爾夫球車的“蕭何”,因低價優勢而競爭力爆棚,也因低價競爭引來高關稅打擊。
不到美國同類產品三分之一的售價,這給美國車企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壓力。美國本土車企認為我國的低速載人車輛價格低得不合理,於2024年6月20日聯名向美國商務部發起請願書,聲稱我國低速載人車輛傾銷率達到了477%,要求美國商務部發起反傾銷調查。
2024年7月10日,美國商務部(Commerce)對我國低速載人車輛的反傾銷調查正式立案;8月5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做出初步裁決後提交美國商務部;11月27日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從我國進口的低速個人運輸車輛(包括高爾夫球車)徵收最低127.29%,最高478.09%的初步反傾銷稅。
新關稅將被新增到2024年11月實施的早期一輪初步反補貼稅中,此前,美國對從我國進口的高爾夫球車徵收10%的關稅,對大多數生產商的反補貼稅率定為22%左右,只有兩家公司定為515.37%。
2025年2月10日,美國商務部將做出最終裁決;3月2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依據商務部的裁決做出終審裁決;4月3日,裁決將開始生效。
雖然目前的關稅水平不是最終的,稅率將在幾個月內確認,但美國此次針對我國低速個人運輸車輛的反傾銷調查和初裁顯示出其市場保護主義的趨勢,讓眾多企業措手不及,對我國龐大的高爾夫球車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該行業嚴重依賴美國市場。
這意味著在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嚴格的進口限制和更高的市場競爭門檻,從而使我國數十家對美出口低速個人運輸車輛的企業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帶來嚴峻的生存考驗。
二、生產線大遷徙:中國老闆在美國建組裝廠,零部件供應鏈逐步轉移到越南。
所以,“搬遷生產線,或者死”,這成了中國高爾夫球車行業的集體選擇。
繼續在中國生產,如果兩個月後終審裁決生效,最高達478%的關稅,意味著一輛原本8000美元的高爾夫球車,進入美國後價格零售價將飆升至4.3萬美元,比本土產品貴出近2倍,低價競爭力將蕩然無存,市場將消失殆盡,車企將因此關門破產。
如果轉移到美國製造高爾夫球車,70%的零部件仍來自中國。中國的供應鏈還在,不僅能保住整車廠,還能保住上游零部件產業。
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我們的一些低速個人運輸車輛包括高爾夫球車製造企業,已經開始向美國投資設廠,將生產線轉移到美國。畢竟這是目前企業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為數不多的解決方案。
週二的華南早報報道稱,據一家總部位於我國東部省份浙江省的領先製造商的經理稱,一些我國生產商將別無選擇,只能進行離岸生產,以渡過美國關稅大幅上漲的考驗。
2024年10 月,浙江淘淘車輛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家新高爾夫球車工廠投入運營。該公司還將全地形車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
該公司董事長曹馬濤在2024年9 月表示,我國在其美國工廠的供應鏈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我國將逐漸過渡到從越南採購零部件或在美國本地生產。
曹馬濤稱,“越南工廠在未來兩年內相對安全,但未來可能會成為反傾銷和反補貼行動的目標。歸根結底,避免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的最佳方法是在美國實現製造和組裝本地化,越南作為支援供應鏈” 。
另一家在浙江省和海南省設有生產基地的汽車製造商康迪科技於2024年10月宣佈,計劃投資1 億美元,於2025 年在美國建設鋰電池製造和電池組工廠。
該公司計劃2025年將在美國建造一條價值3000 萬美元的全地形車生產線,包括高爾夫球車和多功能車。據該公司網站稱,一旦全面投入運營,該工廠的年產能將達到5萬輛,並將供應北美市場。
三、夾縫中的中國製造:贏了市場,輸掉主場?
這場美國高爾夫球車關稅風暴,暴露了一個殘酷現實:全球化的規則,從來不由弱者書寫。
我國是高爾夫球車的主要生產國,但這項運動在國內並不發達,而美國是該行業的主要出口市場。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高爾夫球車等場地電動車數量為13.58萬臺,價值4.4億美元。2024 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約22.6萬輛高爾夫球車等場地電動車,價值超過8億美元。根據中國海關的資料,中國2024年出口高爾夫球車等場地電動車27.9萬輛,這意味著我們81%的市場在美國。
僅美國就佔全球市場的80%以上,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否則我們的這類企業將無法在美國開展業務,僅靠美國之外的訂單,企業無法生存。
現在的全球產業鏈去中化已成趨勢,美國要求鋰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本土化率超50%,中國企業被迫送錢到美國辦廠,被迫送技術上門。
一位在美建廠的企業家無奈道:“我們教會了美國人技術,未來他們還會需要我們嗎?”
四、這是中國製造的勝利,還是困境的開始?
面對中國高爾夫球車製造廠因預期的超高關稅被迫赴美投資建廠的現實,樂觀的網友可能會說,能逼得美國用478%關稅來攔,說明中國製造真的強!
悲觀的網友可能會想,產業鏈外流,技術空心化,會不會慢慢走上慢性自殺之路?
習慣於深入思考的網友可能會反思,為什麼我們的市場總捏在別人手裡?該想想怎麼把內需做大了。
當478%的關稅砸向中國高爾夫球車,這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的危機,更是一面鏡子——照見中國製造的全球崛起,也照出“大而不強”的隱痛。當“搬廠求生”成為必選項,我們或許該問:下一場貿易戰的子彈,又會瞄準誰的胸口?
你怎麼看中國製造這場“跨國大逃亡”?是絕地反擊,還是無奈妥協?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