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DeepSeek火爆出圈,多家銀行積極探索相關應用
中國基金報記者 憶山
開年以來,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持續火爆,、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百度雲等相繼宣佈上線DeepSeek大模型,銀行業也開始積極探索DeepSeek應用。
多家銀行積極探索應用DeepSeek大模型
2月5日,江蘇省金融業聯合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江蘇金融科技”釋出訊息稱,江蘇銀行依託“智慧小蘇”大語言模型服務平臺,成功本地化部署微調DeepSeek-VL2模型、輕量DeepSeek-R1推理模型,分別運用於智慧合同質檢和自動化估值對賬場景中,透過對海量金融資料的挖掘與分析,重塑金融服務模式,實現金融語義理解準確率與業務效率雙突破,為業務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據介紹,結合DeepSeek的模型特性,江蘇銀行“智慧小蘇”應用在不同場景實現智慧化創新。包括運用多模態模型實現合同質檢智慧化,築牢企業信貸;運用推理模型實現託管資產估值對賬自動化,最佳化流程提質增效。
還有銀行將DeepSeek運用到日常的營銷宣傳中,如海安農商銀行於2月2日釋出名為《DeepSeek,你也太懂海安農商銀行了吧!》的文章,透過詢問DeepSeek的方式,向使用者具體介紹了該銀行多方面情況,包括資本實力、市場份額、金融產品、社會責任等。
記者瞭解到,目前多家銀行計劃在已有大模型基礎上引入DeepSeek大模型。
一家股份行的資深軟體架構師向記者透露,由於他們專設了大模型團隊,後續可能會在大模型能力平臺上設立相關通道,接入DeepSeek應用,輔助一些業務的開展。
“此前,不少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大型的城商行都佈局了大模型,現在有了DeepSeek的加持,後續推動力會更強勁。”該軟體架構師直言,DeepSeek用一種新的解法開啟了AI普惠時代,對於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來說,後續能以更低的試錯成本將AI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
“雖然還沒有具體運用,但我們已將DeepSeek大模型接入內部自研模型平臺,進行初步測試。”另一家股份行技術部門人員也表示,後續他們可能會探索其在智慧客服、內部辦公流程提效場景等方面的運用。
有助於推動數字金融深度發展,仍需關注潛在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等金融機構重視大模型技術並積極探索相關應用,有利於更好地發展自身業務,並推動數字金融深度發展。但在實際運用中,應關注潛在風險。
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看來,銀行業本身發展對資料收集分析等有較大依賴,DeepSeek等大模型具有較強的資料處理能力,銀行積極加以採用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客戶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產品創新,提高業務處理效率,並且提高風險管理精準度。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金融行業擁有大量使用者群體,積累了海量資料,是大模型應用的優質場景。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慧等大模型技術會加速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效率和質量,是商業銀行高度重視的發展方向。
“當前,金融業對大模型的應用基本上為兩種模式,其中一種是自行開發模式,如多家銀行先後披露了其在大模型領域的探索及應用;另一種是合作模式,如一些銀行選擇與科技公司合作,利用科技公司大模型為自身業務賦能。”董希淼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數字金融確定為“五篇大文章”之一。大模型不但將成為金融業的數字化勞動力,還將促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金融深度發展。
“同時必須看到,大模型等加快應用可能產生隱私權、著作權等方面問題。”董希淼還指出,如何發揮積極作用、降低負面影響,助推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是金融業人工智慧技術運用方面應嚴肅面對的重大問題。
婁飛鵬也認為,銀行業在強化對大模型運用的同時,需要強化對資料資訊等的管理,維護好客戶資訊保安。同時,也要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合理運用資料。
編輯:趙新亮
校對:紀元
製作:小茉
稽核:木魚
版權宣告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絡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