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還在爭論“純電是否代表新能源車未來”時,中國車企再次丟擲了“王炸”:
吉利造出了一臺能喝甲醇、能灌汽油、還能混著喝的“超級混動汽車”。
近日,吉利汽車在央視的報道中,展示了他們的超醇電混汽車,燃料箱可加註100%甲醇、100%汽油或任意比例混合燃料,轉化為電能驅動。
簡單來說,這項技術讓汽車燃料箱變成了“萬能容器”,無論是純甲醇還是純汽油,或者任意比例混合燃料隨便加,系統自動識別調配,再配合插電補能,直接實現“可醇、可電、可油”三種動力自由切換。
甲醇燃燒效率高、低碳環保、成本低(每升約2.5元),最重要的是能在零下40℃的環境下低溫啟動,解決了北方寒冷地帶傳統電車電池續航的問題。
之所以稱其為“王炸”,不僅因為顛覆了能源使用場景,更是大幅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據瞭解,吉利甲醇發動機的熱效率為48%,對比傳統燃油車30%左右的熱效率,簡直是顛覆式的節能增效。
按甲醇2.5元/升、百公里消耗15升計算,每公里成本僅0.38元,比純電車充電貴不了多少,卻徹底甩掉了充電樁的束縛。
李書福對甲醇的“執念”,從20年前就開始了。早在2005 年吉利就開始研製甲醇汽車,2006年就釋出了首款甲醇汽車。
在李書福看來:“電動汽車不一定就是新能源汽車,使用可再生能源作為燃料的汽車才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車!”
當行業紛紛在電車賽道內卷之時,李書福力排眾議押注甲醇,當年被認為是“瘋子”的他,如今帶領吉利開闢出了中國新能源車的第三條賽道——用甲醇重新定義“新能源”。
經過20年的技術攻關,吉利如今手握300項專利,20多款甲醇車跑了200億公里,連北極圈裡的冰島都成了試驗場。
更狠的是,吉利還搞出了“制—運—儲—用”全產業鏈:從造甲醇、建加註站,到研發車載二氧化碳捕集系統(吉利碳倉),直接把碳排放“變廢為寶”。
在李書福看來,今天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產業發展得特別好,可是風能、太陽能發的電很難就地消納,如果大規模地上網,電網遇到了很大的壓力。要把氫氣高壓冷凍儲存,成本是很高的,而且不現實,但只要把它變成甲醇,它就可以長時間、常溫、常壓地大規模儲存,所以這是最接地氣的技術路線。
基於這個產業背景,李書福認為:醇氫汽車的風口來了!
據吉利官方透露,今年將連發兩款超醇電混新車,一款轎車、一款SUV。這記組合拳,很可能把全球車企拖進“甲醇混動”的新副本。
2025年,註定是中國汽車史的里程碑。超醇電混的橫空出世,不僅讓“能源安全”、“雙碳目標”有了新解法,更讓全世界看到:在汽車革命的牌桌上,中國車企不再是跟隨者。
當特斯拉還在糾結新一代電池量產,當豐田氫能源車困在加氫站迷局,中國車企已經用“超醇電混”撕開了一條新賽道。
這不是彎道超車,而是直接造了一條新賽道。從跟跑到領跑,從模仿到顛覆,中國製造的每一次“炸場”,都在重構全球產業格局。
吉利這一槍,打出的不僅是技術王炸,更是一記重錘:
在新能源的世界裡,中國正成為規則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