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板塊”又要新增一名強將。
藏不住了,一頭超級獨角獸揭開了神秘面紗。
近日,三維多晶片整合技術龍頭盛合晶微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合晶微”)宣佈,面向耐心資本的7億美元定向融資已高效交割。本次新增投資人包括無錫產發科創基金、江陰濱江澄源投資集團、上海國投孚騰資本、上海國際集團、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新芯基金及臨港集團數科基金,以及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基金、國壽股權投資、Golden Link等。
眼下一級市場節奏放緩,市場融資異常艱難,一舉逆勢融資超50億元人民幣的盛合晶微,也是開年最大一筆融資。
更具有意義的一幕是,培育孵化出這頭獨角獸的並非一線城市北上廣深,而是來自一個蘇南小縣——由無錫市代管的江蘇省轄縣級市,江陰。
盛合晶微原名為中芯長電半導體有限公司,於2014年由中芯國際和長電科技聯合創立,落戶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聯合創辦方之一的長電科技,前身為江陰電晶體廠,正是成長於江陰的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盛合晶微,也早早定下了要衝擊二級市場的規劃。
2023年,盛合晶微在江蘇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此次引進國資投資的鉅額融資,也是盛合晶微為推進上市的籌劃。
如盛合晶微董事長兼執行長崔東先所言,“本次增資是在公司推進上市過程中快速完成的,將有針對性地引入堅定看好和願意長期支援公司發展的耐心資本和產業資本,藉以改善和最佳化公司股權治理結構,並結合公司長期發展規劃佈局,引入無錫市和上海市兩地國資投資,為公司長期發展注入新動能,也有利於公司與產業鏈生態的緊密協作,必將有力地推動公司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新態勢,在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下創造更大的價值,做出更大的貢獻!”
倘若順利,2025年二級市場也將迎來一個超級獨角獸IPO。
與此同時,也意味著二級市場的“江陰板塊”將再添一名成員。一份截至2024年10月的資料顯示,江陰全市累計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62家,A股上市公司數量全國縣級市第一,市值共計2474.53億元,其中5家公司市值超過百億元,8家上市公司入圍全國製造業500強。
而這,也不過是江陰這座超級縣城在金融市場的冰山一角。
無錫、上海國資,入局超級獨角獸
這頭低調的獨角獸有何來頭?
官方資訊顯示,盛合晶微半導體有限公司於2014年8月註冊成立,是以積體電路前段晶片製造體系和標準,採用獨立專業代工模式服務全球客戶的中段矽片製造企業。
以先進的12英寸凸塊和再佈線加工起步,公司致力於提供優質的中段矽片製造和測試服務,並進一步發展先進的三維繫統整合晶片業務。公司總部位於中國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上海和美國矽谷設有分支機構,服務於國內外先進的晶片設計企業。
和其他半導體獨角獸企業一樣,盛合晶微有著不一般的出身——盛合晶微原名為中芯長電,由中國大陸領先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和著名的封測廠商長電科技聯合創立,是中國大陸首家專注於12英寸中段凸塊和矽片級先進封裝的企業。
由“晶圓代工巨頭”中芯國際和“積體電路封裝測試龍頭”長電科技聯手而成的“中芯長電”,自成立起便備受矚目,而從“中芯長電”改名為“盛合晶微”,背後卻不免談及一段心酸事。
2020年12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域性(BIS)將中國中芯國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SMIC)列入實體名單。BIS聲稱採取這一行動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涉及中國軍民融合(MCF)原則,認為中芯國際與中國軍事工業聯合體有相關交集。
中芯國際和部分子公司及參股公司中芯長電,被列入了“實體名單”。
即便無奈,但囿於此,中芯國際還是選擇壯士扼腕,在2021年4月22日釋出公告稱,擬轉讓中芯長電55.87%股份。以透過剝離業務的手段,來規避中芯長電“黑名單”問題,從而助力其在晶片先進封裝工藝上持續發展。
進而在2021年4月29日,中芯長電半導體有限公司更名為盛合晶微半導體有限公司。
同年10月,盛合晶微宣佈,與系列投資人簽署了總額為3億美元的C輪增資協議,並已實現美元出資到位。參與增資的投資人包括光控華登、建信股權、建信信託、國方資本、碧桂園創投、華泰國際、金浦國調等,既有投資人元禾厚望、中金資本、元禾璞華也參與了本次增資。
增資完成後,公司的總融資額將達到6.3億美元,投後估值超過10億美元。
換言之,在2021年,盛合晶微便晉升獨角獸行列。
2023年,這頭獨角獸繼續發育壯大。2023年3月29日,盛合晶微C+輪融資首批簽約完成,目前簽約規模達到3.4億美元,其中美元出資已完成了到賬交割,境內投資人將完成相關手續後完成到賬交割。
參與簽約的投資人包括君聯資本、金石投資、渶策資本、蘭璞創投、尚頎資本、立豐投資、TCL創投、中芯熙誠、普建基金等,元禾厚望、元禾璞華等既有股東進一步追加了投資。在C+輪增資完成後,盛合晶微的歷史總融資額將超過10億美元,估值將近20億美元。
2025年開年,這頭獨角獸又吞下了50億元鉅額融資,雖然估值暫未披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已是一頭百億超級獨角獸。
在此次融資中,盛合晶微引入了無錫市和上海市兩地國資投資,如其所言,“結合公司長期發展規劃佈局,引入無錫市和上海市兩地國資投資,為公司長期發展注入新動能,也有利於公司與產業鏈生態的緊密協作。”
孵於江陰
由上述不難得知,盛合晶微是兩個巨頭“強強聯合”打造的品牌,那為何當初會選擇落戶江陰呢?
這需要從半導體產業鏈說起。
自晶圓代工模式於20世紀末誕生以來,半導體產業便分化為製造、設計和封測這三大關鍵環節。
其中,晶片製造環節,也就是所謂的“前道”工序,匯聚了像臺積電、中芯國際這樣的領軍企業。而封裝測試環節,因其涉及將晶片製造廠商產出的裸片進行封裝,並完成最終產品形態的測試,故被稱作“後道”,長電科技等企業便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
以往,晶圓代工廠專注於晶片製造這一核心業務,雖與封裝測試環節存在合作,卻鮮少獨立拓展後道技術。然而,隨著半導體工藝逼近物理極限,新型封裝技術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提升晶片整合度的關鍵途徑。
特別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晶片效能的飛速提升對速度和功耗提出了愈發嚴苛的要求,這使得晶片製造前道與封裝測試後道的融合變得刻不容緩。順應這一趨勢,中芯國際與長電科技於2014年8月攜手宣佈,雙方正式簽約,共同打造具備12英寸凸塊加工及配套晶圓晶片測試能力的中芯長電,開啟了雙方在半導體產業鏈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彼時選擇將中芯長電落戶於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背後也有諸多考量。
首當其衝的是,長電科技便是江陰本土企業,除了長電科技在當地的就近加持外,江陰還擁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成熟的產業環境。
於是,落戶江陰後,中芯長電快速建立起凸塊加工、晶圓晶片測試為主的中段生產線,並利用長電科技就近配套的倒裝先進後段封裝生產線,為40奈米、28奈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的終端晶片服務,加上中芯國際正在建設的12英寸前段先進工藝技術晶片加工生產線,這條國內首個完整的12英寸先進積體電路製造本土產業鏈,大幅縮短了晶片從前段到中段及後段工藝之間的運輸週期,也更貼近了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移動終端市場。
在中芯國際和長電科技的強強聯手之下,中芯長電發展勢頭強勁,不僅在2016年初實現了28奈米矽片凸塊加工的量產,在高密度銅柱凸塊的接觸電阻控制等關鍵技術指標上,達到業界領先水平,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且具備能力為美國高通公司提供14奈米矽片凸塊量產加工,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進入14奈米先進工藝技術節點產業鏈並實現量產的半導體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長電的總資產已達到4.78億美元。
儘管在2021年因“實體清單”飛來橫禍,遭受了發展打擊。但中芯國際在主動選擇剝離中芯長電業務後,盛合晶微也迎來了自己的新生。
自2014年起就致力於12英寸中段矽片製造的盛合晶微,並進一步提供晶圓級先進封裝和多晶片整合加工等全流程的先進封裝測試服務,其終端產品廣泛應用於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資料中心、汽車電子、智慧手機、5G通訊等領域。在人工智慧爆發、數字經濟建設持續推進的大趨勢下,盛合晶微著眼未來,持續加大研發創新投入,致力於三維多晶片整合先進封裝技術的迭代發展,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目前已形成了全流程芯粒多晶片整合加工的完整技術體系和量產能力。
公司資料顯示,2023和2024年,盛合晶微連續兩年營收大幅增長。
根據Yole市場研究報告,盛合晶微是全球封測行業2023年收入增長最高的企業。根據CIC灼識諮詢《全球先進封裝行業研究報告》有關2023年中國大陸地區先進封裝行業統計,盛合晶微12英寸中段凸塊Bumping加工產能第一,12英寸WLCSP市場佔有率第一,獨立CP晶圓測試收入規模第一。截至2024年度報告發布之日,盛合晶微是大陸唯一規模量產矽基2.5D芯粒加工的企業。
與盛合晶微的成長相對應的,也是江陰在半導體產業的佈局支援。
江陰半導體產業的崛起,離不開江陰精神的引領和產業叢集的推動。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半導體封測龍頭企業“長電科技”便坐落江陰,以其強大的實力引領著整個地區的發展,如長電科技便帶出了一個“盛合晶微”。
如今的江陰半導體產業,不僅擁有長電科技、盛合晶微這樣的行業翹楚,更構建了一個完整的IC產業鏈,涵蓋了IC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及配套材料輔料等多個環節。
龐大的“江陰板塊”
盛合晶微落戶江陰,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如無意外,正積極推進上市事宜的盛合晶微,也將成為“江陰板塊”中第63位成員。江陰這個擁有178萬人口的蘇南小縣,到現在已經跑出了62家上市企業。
最新一幕發生在2024年10月23日,江陰利邦廚具有限公司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據悉,利邦廚具是“江陰板塊”第62位成員,也是江陰首家美股上市公司。
回想僅三十年前,江陰便已經有了金融資本的意識。1996年底,江陰第一次“資本經營工作會”召開,八大知名券商被一起請到江陰,與當地政府、企業共謀出路。隨後,一個名為“企業股份上市指導小組”的政府機構出現在江陰,其主要任務是提供資產評估、審計確認、股權轉讓、土地處置、專案報批等行政審批服務;建立上市後備資源庫和相應的工作機制,物色和儲備有條件上市的後備企業;與銀行、創投、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對接業務……
受益於“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運作、政策扶持”的金融工作運作機制,“江陰板塊”很快便迎來了首位成員。
1997年2月28日,來自江陰的“興澄股份”以解決股份制改革歷史遺留問題的方式,獲准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江陰轄區第一隻股票。1999年11月,模塑集團受讓興澄股份全部法人股,並於2000年,“興澄股份”正式變更為“模塑科技”。
“興澄股份”拉開了江陰地區企業上市的序幕,也加速了蘇南小城江陰企業轉型升級、實施資本經營的發展道路。
江陰在2022年4月釋出的《“江陰板塊”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中提到,打造以先進製造業為底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的“江陰板塊”;明確以“資本+產業”融合推動“江陰板塊”高質量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實現上市公司累計達75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企業累計達70家,上市掛牌企業數量保持全國同類城市領先地位,上市掛牌企業直接融資總額破1500億元。
在2024年3月,江陰再次出臺 《關於進一步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分指導思想、總體目標、政策措施和其他事項4個部分,圍繞全市“十四五”時期的總體要求,全力構建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到2025年,上市公司質量持續提升、領航作用持續凸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規範化運作水平進一步提高。
擁有上市公司62家,這是江陰闊步向前的底氣。
江陰力爭藉助資本運作的利器,兼併重組同類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吸引配套企業和關聯企業集聚,為上市公司注入新資產、新技術、新業態,才能加速提升企業競爭力、搶佔行業制高點。
2025年,A股最強縣在開年就出現了一家上市後備企業“盛合晶微”,除了盛合晶微外,江陰這片土地上還能跑出幾個IPO,無疑也備受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