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資料顯示,1949年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最高峰超過了36‰,即當年全國每1000個在世的人口,生出了36個新生兒。
2024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6.77‰,每1000個在世的人口,僅有6個嬰兒出生,排在世界倒數前三的水平。
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得非常迅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人們生育意願下降的結果。
關於人口出生率下降,還有另一種說法,即更多的女性推遲了結婚和生育的年齡,初婚初育年齡的提高支援這一說法。
除了女性推遲結婚生育這個因素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性別比失衡傳遞到適婚年齡段也對生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當然,這些屬於深層次的原因,更直接更表面的原因,與彩禮、孕期對職業的影響、女性地位的提高等因素有關。
在大多情況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女性會更多參與社會分工,從事與男性平等的職業,即職場中的男女平等,這一現象不僅包括常見的職業,還包括職場前的教育培訓。
從基因的角度看,女性更善於觀察和記憶,所以在教育培訓中,女性取得更好成績的機率也在增加,比如全國本科在校生中,女性的比例就高過男性。
資料顯示,接受過更高教育的女性比例,過去二十年來,在迅速增加,從2000年的3%,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9%。
這一現象,對生育意願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
十年寒窗苦讀之後,女性不再滿足於迴歸家庭、養育小孩、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而是有更多的能力,從事與男性平等的職業,獲得平等的收入。
甚至於,在某些國家,受過更高教育的女性,工作的同時,獨自撫養一個或多個小孩,成為非常常見的社會現象。
從歷史看,不管是大熱的宮鬥劇,還是深受歡迎的穿越劇,女性最重要的職能,通常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生下一兒半女,然後母憑子貴,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工業文明之後,尤其是資訊文明以來,男女在工作中的差異,迅速被以計算機為代表的裝置抹平,女性甚至能獲得更高的收入水平。
此時的女性,不必依賴男性,能夠獨立生存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生育、家庭和小孩等因素的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要明顯高出不少。
或許,這才是人們生育意願下降更為核心的原因。
從其他發達國家採取的鼓勵生育方法來看,沒有哪個國家能成功實現對生育率下降的逆轉。
或許,像阿富汗一樣,讓女性迴歸其唯一的職能(以生育為主的照顧家庭),可能會促進人口生育的增長,但顯然,接受過更好生活的我們,幾乎沒有人會接受這種策略。
又或者,放開對倫理的限制,鼓勵人造子宮等新興技術,理論上也能促進人口的再生育。
當大家都不生的時候,你認為我們還有什麼好的方法,來提高人們生育的意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