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廣州的“新春第一會”
2月6日,繼蛇年首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後,廣州市第一時間召開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為全省發展大局體現廣州擔當。
一場大會,擂響“新戰鼓”,讓珠江之畔再次響徹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過去的2024年,經濟總量超3.1萬億元,工業投資突破1700億元,GaWC全球城市排名創歷史新高.......廣州的城市能級進入了一個新水平,對這個經濟體量而言,尋求增長比過去更為艱難。
在此基礎上,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商貿中心”之一,過去一年裡廣州經濟還承受著全球貿易逆流的衝擊。
廣州的解法是什麼?
“高質量發展”這五個字是關鍵。
此次大會聚焦“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主題,匯聚了來自黨委政府、企業界、科學教育界、經濟學界等各方代表,共同為廣州的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廣州11區主要負責同志作表態發言,明確了各自的工作部署,承諾亮諾,亮出硬招實招,以奮鬥之姿、實幹之態,投身高質量發展大潮。
新年一開始就拿出了決戰的氣勢,火力全開。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拼搏,同樣如此。
2023年,明確了“三個一萬億”目標,全市經濟總量躍上3萬億元新臺階。
2024年,提出以“二次創業”奮進姿態,“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
今年的重點,則是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
核心就是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
2025年的這場大會,不僅是經濟的動員令,更是廣州經濟航向的“定盤星”,是一場解碼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樣本。
02
搶佔全球產業制高點
如何謀劃“高質量發展”,廣州繪出一幅藍圖——
“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
這是廣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設計圖,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作戰圖。其中,“1”代表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2”代表製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21”代表15個戰略性產業叢集和6個未來產業;“8”代表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8個現代服務業。
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和壯大,緊盯科技前沿、產業“風口”、市場潮流,打造更多熱點、燃點、爆點。
去年廣州工業投資增長13.6%,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2.1%,支柱產業中的汽車零配件製造業投資在去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持續保持高位增長32.6%。反映新興領域發展後勁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4.3%,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廣州作為中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4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了50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15%。
2024年,廣州365個產業建設專案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專案佔比近六成,華為廣州研發中心、騰訊總部大樓的順利竣工,東風日產四期、小鵬科技園、廣藥白雲山總部、金域醫學創新中心,TCL中環、高景太陽能.......
目前,廣州形成了12個千億級戰略性產業叢集、9個千億級服務行業,湧現出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型明星企業。
廣汽埃安推出的夸克電驅2.0技術,在最高效率、電機功率密度、電機轉速等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
全球首個三證齊全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企業億航智慧;
全球最大農業無人機製造商極飛科技;
全國首家向國際使用者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的中科宇航等。
此外,廣州的生物醫藥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2024年,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的總產值突破了2000億元,同比增長20%。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地已初具規模。
而另一隻“手”則對傳統產業、優勢產業,進行鞏固和最佳化,實現成行成市、成鏈成群、成名成品發展,把產業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實。
廣州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以跨境電商希音(SHEIN)為例,透過數字化技術打造的“小單快返”模式,賦能傳統生產模式,實現了柔性按需供應。
廣州花都的箱包企業透過數字化解決方案,將上下游生產鏈擰成“一股繩”,訂單響應速度提升40%。
中大門紡織服裝生態港一手抓數智化轉型,一手抓線下載體改造,市場變商場、作坊進工坊,傳統批發市場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產業沒有新舊之分,只有進化速度之別。這些場景顛覆了外界對“傳統產業=低端產業”的刻板印象。
當外界還在為傳統產業是否應該被“最佳化”而爭論不休時,廣州用行動證明:傳統製造業的每一塊磚頭,都能被數字化重新定價——
從十三行絲綢商號到全球跨境電商巨頭希音,從廣汽燃油車到埃安超充技術領跑全球,從珠江鋼琴的元宇宙教學到服裝廠的AI打版……傳統產業以“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重塑競爭力,成為經濟“穩定器”。
如今,廣州的產業版圖,既有改革開放初期“珠江水、嶺南衣、粵家電”的輝煌記憶,也有如今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的硬核崛起。
傳統與新興的碰撞、融合,構成了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
03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跨越
廣州的轉型並非簡單的量的積累、質的提升,而是深層次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不斷交融的“化學反應”。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廣州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8位,與隔壁的另外兩座“超級城市”共同構建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叢集,創新指數連續5年居全球第二。
城市綜合科研創新能力,已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而廣州這幾年最矚目的科技成就可以濃縮成六個字:上天、入海、遁地。
九天之上——經由廣州科研院所引進的中科宇航參與研製的首枚“南沙造”“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深海之下——“海鬥一號”深潛萬米,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製的波浪感測器為其護航。
遁地之間——廣州地鐵主持研製的新材料“衡盾泥”,破解了盾構施工世界技術難題。
敢問九天之無盡,勇探五洋之源泉,再窮毫釐間宇宙,背後是強大的科研平臺的重要支撐——
廣州是全國唯一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的城市。
這得益於廣州市構建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及對科研平臺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扶持。在土地供應、資金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援,吸引了眾多國家級科研平臺落戶廣州。
科技的一個重要使命,便是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城市提供更具想象力的發展願景。
因此,有了強有力的科技創新主力軍,廣州致力於將科研“種子”轉化為產業“果實”,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廣州國家實驗室在鍾南山院士的帶領下,推進新型舉國體制下的科技攻關,全球首個瘤內注射藥物等6款藥物獲批上市。
還有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現國內寬能高純鍺探測器首次成功研製;全球首創質子重離子治療監測系統臨床樣機.....
近年來,廣州不斷從產業創新需求出發,構建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支援體系;不斷出臺政策,聚焦智慧與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重點產業,面向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援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產業鏈協同新模式。
在廣州開發區,一塊“顛覆性技術創新特區”的牌子引人注目。這裡實行“負面清單+揭榜掛帥”制度,允許科研失敗不計入考核,已孕育出全球首臺肺部磁導航手術機器人。
在琶洲試驗區,騰訊、阿里等巨頭與中小企業共建“數字生態圈”,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
這些科研平臺的建設,是廣州市層面科技創新能力的全面躍升,也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座“千年商都”正在走向更為廣闊的未來。
04
結語
每一次產業躍遷都是對舒適區的告別,每一次創新突破都是對未知疆域的進發。從率先進行價格改革,湧現了第一批個體戶,到首創市政公用服務“六聯辦”,開出第一張房票,正因為有了“拼”的精神自覺和一貫姿態,才讓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出現了一道道“廣州印記”。
從“三來一補”到“專精特新”,廣州用二三十年的時間證明:高質量發展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法則;不是百米衝刺,而是永無止境的馬拉松。
從“騰籠換鳥”到“造籠引鳳”,吸引和留住了大量優秀人才投身廣州高質量發展的全新事業。
從“春天的故事”到“高質量發展的春天”,廣州始終是中國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視窗。2025年的這場大會,是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的最具活力的註腳。
珠江潮湧,奔流不息;嶺南春早,未來已來。
廣州用自身的轉型和發展宣告著:
在這片永不停歇的土地上,春天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