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自2024年9月24日起,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央行政策利率、支援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活躍併購重組市場”等,為A股市場注入了強大動力,推動市場逐步走牛。
在牛市的浪潮中,多個板塊乘風破浪,其中大金融板塊作為 “牛市旗手”,領漲風頭強勁,而細分領域的金融IT概念股更是表現突出。
作為金融IT概念股之一,金證股份(600446.SH)在本輪行情中股價從2024年8月初的9.42元/股一度漲到2024年12月2日的19.2元/股,直接翻倍,隨後開始調整,目前市值約144億元。
然而,股價狂飆的背後,金證股份的經營業績卻表現不佳。
不久前,金證股份釋出利空公告,宣佈2024年預計虧損。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 2.84億至- 1.9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 3.23億至- 2.38億元。
實際上,去年年末金證股份就試圖透過一系列激進的資產重組試圖扭轉乾坤。2024年12月3日,金證股份宣佈,將其持有的深圳星網信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權轉讓給邦彥技術。
而隨著業績預告的釋出,所謂的“自救”背後,也把隱藏著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展露無遺。
預虧超兩億
回溯金證股份的發展歷程,1998年8月21日,杜宣、趙劍、徐岷波、李結義四人各出資 750 萬,在深圳共同創立了金證股份的前身——深圳市金證高科技有限公司,初期專注於向證券公司銷售交易軟體。
2003年12月24日,金證股份成功上市,成為國內最早上市的證券軟體供應商。依據此前《招股書》內容,僅僅5年時間,金證股份的證券交易軟體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便高達 27.3%。
IPO時,上述四位創始人並列第一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達到70.28%。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四人並未簽訂一致行動協議,這種分散的持股狀態一直延續至今,使得金證股份目前仍處於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局面。
近年來,資管行業蓬勃發展,資本市場不斷壯大,為金融IT服務商創造了絕佳的業務拓展機遇。金證股份作為國內金融科技全領域服務商,業務範圍廣泛,為交易所、證券、基金、私募、期貨、銀行、信託等各類金融機構提供全技術棧、全產品線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業務主要涵蓋金融業務和非金融業務兩大板塊。
2024年9月,金證股份的股價開啟了瘋狂上漲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基本面並未出現重大利好轉變,甚至業績還出現了“大變臉”。根據金證股份公告,2024 年公司預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 2.84億元至- 1.98億元,與上一年度相比,由盈轉虧。
對於業績變動的原因,公司解釋主要是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IT收入減少,非金融業務收入下滑,長期股權投資和商譽減值準備增加,以及非經常性損益減少等。
而從業務構成方面深入分析,金證股份的兩大主營業務增長態勢極為微弱。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金融業務收入為14.15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的40.67%,而上年同期該項業務收入為14.13億元;非金融業務收入為20.55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6.3億元,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投資頻頻失利
在業績下滑的陰霾籠罩下,金證股份近年來一系列不太成功的投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愈發凸顯。
2013-2014年,當時金證股份可謂“大紅大紫”。期間,公司同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餘額寶”,又幫助銀聯商務和光大保德信基金於推出“天天富”,還與騰訊合作打造了“微信理財通”,一時間成為了網際網路金融的標杆。
在網際網路金融加持下,2013-2015年上半年間,公司股價暴漲三十餘倍。彼時其業績也表現出彩,2013--2015年,公司營收從20.32億元上升至26.15億元,扣非淨利潤則從1.024億元增長至2.345億元。
置身高成長賽道,股價業績同步躍升。此番情形下,金證股份對外投資的雄心爆棚。
隨即,金證股份加大對外投資力度。2015年後,公司先後嘗對聯龍博通、捷利交易寶、文華財經展開收購,以及對人谷科技、麗海弘金、金證資訊、星網信通在內的多家企業進行過多次增資。
但到最後,除了文華財經過程出現變故收購終止之外,這些獲金證股份投資的標的未能為其帶來顯著收益,其中小部分還出現了業績“大變臉”。
比如,2015年,金證股份收購聯龍博通時形成2.9億元的商譽,該標的在2015-2017年完成了業績承諾,但在2018年突然虧損。緊接著金證股份對其進行了2.41億元的商譽計提,致使當年度公司扣非淨利潤虧損2.43億元。
又比如,2022年,金證股份以7170萬港元收購了捷利交易寶11950萬股,但隨後該股股價暴跌73%,市值縮水至1.2億港元,金證股份的投資損失超過60%。
現如今,金證股份對外投資不佳的情況依然存在。
據金證股份2024年中報披露的“對外長期股權投資情況”顯示,包括麗海弘金、星網信通、優品財富在內的十餘家聯營企業在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損益為虧損1325.1萬元,減值準備期末餘額1720萬元。
還有多少騰挪空間?
或許,金證股份也有無奈與急迫。
從過去四年的業績面看,近年金證股份迫切想要做大做強。2020-2023年,公司營收56.43億元、66.46億元、64.78億元、62.21億元,同比增長15.75%、17.76%、-2.52%、-3.97%;歸母淨利3.56億元、2.49億元、2.69億元、3.69億元,同比增速48.6%、-29.9%、8%、37.2%。
顯而易見,增收不增利、增利不增收這兩大難題,如影隨形,一直困擾著金證股份,其業績的穩健性亟待提升。在成長性方面,同樣表現欠佳。進入 2024 年,金證股份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惡化。
資料顯示,公司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值為- 2297.55萬元。賬面貨幣資金雖達14.82億元,可流動負債中的短期借款與應付賬款也達到12.56億元和3.9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賬面上的貨幣資金也非全都能隨時呼叫,其中限制使用資金為(募集資金專戶儲存)6039萬元。
截至2024年11月30日,金證股份及控股子公司已審批的有效對外擔保額度累計金額為15.29億元。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如果金證股份繼續頻繁進行收購,其現金流是否真的充裕?在當前的財務狀況下,公司還有多少操作空間?
重組收購就如同雙刃劍,不僅要考量標的的價值、市場環境的變化,更考驗企業後續的整合能力以及業務協同能力。若不想讓看似優質的收購標的變成隨時可能引爆的暗雷,企業必須慎之又慎,儘快將收購標的消化吸收,形成強大的業務合力,從而將外在的擴錶轉化為內生的發展動力,這才是併購的核心要義所在。
作為國內最大的金融證券軟體開發商和系統整合商之一,金證股份不缺抗週期經驗、市場敏感性、戰略卡位基礎。從行業賽道看,數字經濟仍是一個龐大且紅利的藍海市場,賦能金融業的智數化轉型升級仍在視窗期。與其“買買買”,不如靜下心來深耕主業、強化特色垂性,真正重新開啟一個自我生長、內生力為王的新週期。
※此文為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