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長假過後不久,央企集團層面重組整合動作頻頻。
2月9日晚間,東安動力(600178)公告,公司接到間接控股股東(簡稱“兵器裝備集團”)通知,兵器裝備集團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本次重組或將導致本公司控股股東發生變更,但不會導致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截至目前,中國集團有限公司為東安動力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49.99%,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的上層股東為兵器裝備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無獨有偶,長城軍工(601606)也公告稱,公司接到間接控股股東兵器裝備集團通知,兵器裝備集團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本次重組或將導致本公司控股股東發生變更,但不會導致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多家央企集團籌劃重組整合
官網顯示,兵器裝備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國防科技工業的核心力量,是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的戰略性企業。兵器裝備集團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第五機械部、兵器工業部、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連續多年躋身世界500強,最高排名101位。
兵器裝備集團擁有60多家重點企業和研發機構,培育出“長安”“建設”“嘉陵”等一批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知名品牌。兵器裝備集團瞄準新能源汽車、光電資訊、高階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材料、金融服務等加快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擁有完整光電產業鏈技術鏈,光電玻璃材料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是國內最大的自由鍛和深孔加工基地,具備世界領先的特高壓交直流變壓器研製能力,是中國摩托車產業的奠基者和國內領先的特種防護裝備和醫藥包裝材料龍頭企業,VB1行業“隱形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兵器裝備集團籌劃與其他央企重組之際,一則新聞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官網顯示,2月6日,中國兵器裝備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玉金帶隊拜訪兵器工業集團,與兵器工業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程福波就推進雙方進一步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入交流。
雙方一致表示,兵器兩集團同根同源,擁有共同的紅色基因和歷史傳承,都是人民兵工精神的忠實踐行者,肩負著共同履行好強軍首責、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光榮使命。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強化雙方在人才資源、戰新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力度,著力打造更多合作平臺,更好地服務強軍勝戰、推動高質量發展
除了軍工類央企籌劃重組事項外,另一家大型央企也正在籌劃重組事項。2月9日晚間,東風科技(600081)釋出一紙關於間接控股股東可能發生變動的提示性公告,公司接到間接控股股東(簡稱“東風汽車集團”)通知,東風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本次重組可能導致本公司間接控股股東發生變更,但不會導致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截至目前,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為東風科技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74.77%,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的上層股東為東風汽車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官網資訊顯示,東風汽車集團是以汽車製造、銷售、服務和技術研發為主業的商業一類央企,前身是始建於1969年的第二汽車製造廠(簡稱“二汽”)。50多年來,累計產銷汽車近6000萬輛,上繳稅費6700多億元。截至2023年,公司資產總額5210億元,從業人數12.1萬人。2023年,公司銷售汽車242萬輛,營業收入4103億元,經營規模居國內汽車行業前列,居世界500強第188位。
央企重組整合受關注
近年來,央企重組整合方面動作頻頻。1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袁野、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局長戴希以及企業改革局局長林慶苗透過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介紹了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其中,中央企業重組整合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釋出會上,林慶苗介紹,2024年中央企業紮實推進重組整合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一方面是有序開展新央企組建,我們著眼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完成中國資源迴圈集團有限公司組建;著眼構建國家級物流大資料平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整合央地優勢資源,組建成立中國數聯物流資訊有限公司。”
另一方面是持續推進專業化整合,完成愛達郵輪公司資源整合,實現中央企業郵輪運營平臺公司高質量起步;推動中國一汽等汽車企業控股中國誠通、力神青島,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形成發展合力;推動重要礦產資源領域整合,持續增強我國重要資源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聚焦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等重要領域,組織推動了12組重點專案集中籤約,有效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
對於下一步安排,林慶苗直言,將以中央企業重組整合為抓手,深入推進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繼續開展新公司組建、加大力度推進戰略性重組,提升中央企業在重要行業產業中的地位作用,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縱深推進專業化整合,聚焦主責主業,整合優勢資源,減少行業內卷,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三是進一步強化整合融合,推動從資產合向業務合、人心合、文化合轉變,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
責編:梁秋燕
校對 :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