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承認俄軍火力異常強大,已經向烏克蘭境內發射了7400枚導彈。空軍司令部發言人尤里·伊赫納特日前承認,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近2年時間裡,俄軍對烏克蘭境內目標發射了7400枚各種導彈和3700架“見證者-136”攻擊無人機,由此可見俄羅斯對烏空襲規模之大。
在俄軍發射的7400枚各種導彈中,有三分之一(2500枚)是由S-300地空導彈和KH-22反艦導彈等戰術導彈客串改裝的對地攻擊導彈,還有1000枚KH-59等戰術空地導彈,有900枚是俄羅斯陸軍發射的“伊斯坎德爾M”近程彈道導彈。有3000枚“口徑”和KH-555/KH-101遠端巡航導彈。其中KH-101遠端巡航導彈是對烏打擊的主力導彈。
烏克蘭防空部隊聲稱一共攔截了其中的1600枚導彈和2900架無人機。對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導彈的攔截成功率為21%,對自殺式無人機的攔截成功率為78%。烏軍防空部隊的對空攔截戰績,絕大多數是去年冬天以來西方支援了大量防空武器以後獲得的戰績。
在烏克蘭戰場上的導彈空襲和防空作戰中,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技術對抗。例如全世界首次發現俄軍的KH-101遠端巡航導彈竟然裝有干擾彈或誘餌彈。能夠干擾和誘騙地面防空系統的攔截。
據《參考訊息》報道,烏克蘭首次拍攝到,俄羅斯KH-101巡航導彈釋放干擾彈的情景。一個關於俄軍空襲烏克蘭的KH-101巡航導彈拋射干擾彈的影片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是外界首次目睹了在實戰中的俄羅斯巡航導彈在突防過程中拋射干擾彈,真的是難得一見。
這段影片顯示,一枚低空飛行的KH-101巡航導彈向外拋射物體,並伴有聲音,隨後導彈附近出現了8個明亮的“雲狀物”,疑似拋射了紅外或箔條幹擾彈。
為遠端巡航導彈配備干擾誘餌彈,俄羅斯的KH-101導彈可能是全世界獨一份。為了提高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KH-101遠端巡航導彈配備了一套L-504型干擾彈發射裝置,可以發射紅外干擾彈和鋁箔條幹擾彈。這些干擾彈可以用來擾亂敵方防空雷達和防空導彈的預警和攻擊。
KH-101遠端巡航導彈俄羅斯老牌的空對面飛航式導彈研製單位——彩虹設計局研製。俄羅斯在1990年以X-55導彈為基礎研製新一代巡航導彈,型號為KH-101導彈,由於資金不足隨後就停止研製,普京上臺以後,該專案於2003年重新啟動。該導彈屬於核常兼備武器,採用了隱身設計,採用了慣導+衛星導航+地形匹配製導+末端成像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圓機率誤差在15米左右,最大射程約4000公里。
那麼,遠端巡航導彈為什麼打得特別準?
主要原因是巡航導彈綜合使用了多種制導方式。
首先是TERCOM等高線地形匹配製導,主要是用於巡航段的制導。導彈進行超低空飛行,在巡航段採用等高線匹配,也就是彈上的精密測高雷達以每隔幾十秒一次測得準確的地形高度資料,然後與彈載計算機儲存的數字地圖相匹配,及時調整修正導彈的巡航姿態。
不過,等高線匹配有個缺點,就是在平坦地形和海上飛行時的校準比較困難。在海灣戰爭時,為了解決戰斧式導彈海上長時間飛行的等高線匹配弱的缺陷,美軍曾用大型油輪在近海排成特殊的隊形,給巡航導彈做中段修正。後來,很多巡航導彈開始安裝衛星導航輔助制導,解決了平坦地形和海上飛行時的校準困難。
巡航導彈在末端通常採用DSMAC數字景象匹配末制導,採用雷達或光學影象區域相關技術進行末端制導,同時也可用於中段巡航的關鍵地段制導。DSMAC末制導的精度高得嚇人,圓機率誤差只有幾米,甚至能夠直接打進敵人指揮機關的辦公室窗戶。
例如東風-10A、KH-101和“戰斧”巡航導彈就同時使用TERCOM和DSMAC兩種制導方式完成整個攻擊航路的飛行,直至準確命中目標。
1991年1月18日夜,居住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拉希德酒店的外國記者們,在樓頂上架起攝像機向全世界直播美軍戰斧式導彈的空襲畫面:
只見數十枚戰斧式導彈沿著底格里斯河的河谷曲折前進,穿透了伊軍的防空網,準確地命中巴格達的重要軍事設施。伊軍的高炮則漫無目的開火,天空中自毀的高炮炮彈,就像是春節時的煙花。
感覺這畫面感極強,我不禁想到了東風-10A沿淡水河谷突防的情景.......
美軍在海灣戰爭開戰兩天就突擊使用了37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直接打垮了伊拉克的防空和指揮系統,這是巡航導彈首次大規模參加戰爭。30年後是在烏克蘭,俄羅斯在兩年時間裡打了3000多枚巡航導彈。
為了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俄羅斯一直高度重視發展各種彈載誘餌裝置。
首先是在洲際彈道導彈上面安裝誘餌裝置。洲際導彈的誘餌彈有兩種。一種是很輕的鍍膜氣球誘餌,一枚洲際導彈可以攜帶幾十枚或上百枚充氣誘餌氣球。可以在導彈升空到大氣層外時釋放,然後充氣成型,表面有金屬鍍膜,可以模擬彈頭,並跟隨真彈頭沿彈道再入。
不過,鍍膜氣球誘餌進入大氣層時,會急劇地減速,然後燒燬解體,與真彈頭形成再入速度差,使得真彈頭很容易在大氣層內被識別出來。
於是有的核大國採取了一個腦洞很大的方案,將真彈頭和鍍膜誘餌氣球用繩子系起來,讓真彈頭拖著鍍膜氣球誘餌再入,讓誘餌彈也達到和真彈頭同樣的速度。 至少在誘餌燒燬之前,能夠保持一段時間的再入速度。然後真彈頭再進行最後機動變軌,這樣會極大地增加敵方的反導難度。
不過這種繫留方案太複雜,搞不好會影響真彈頭的再入,得不償失 。因此又出現了硬誘餌,是一個有金屬體的角反射器,能夠模擬真彈頭的雷達反射訊號,能夠以相對逼真的彈道共同再入,擾亂敵方的反導防禦系統。我國也有,例如東風-5B洲際導彈的鈍形頭部,裡面裝載著10枚分導式核彈頭,其剩餘空間是幾十枚誘餌彈。
其次是戰術彈道導彈上面的誘餌裝置。俄羅斯陸軍的“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就配備彈載誘餌彈,有8枚小型雷達/紅外誘餌干擾彈,可以對抗雷達制導和紅外的防空導彈。誘餌彈在彈道末端釋放,有紅外干擾和雷達欺騙兩種功能,很適合對反導陣地的密集防禦火力目標進行突防。
最後就是KH-101遠端巡航導彈上面的彈載誘餌裝置,可以在飛行末端對抗紅外製導的單兵行動式防空導彈和近程地空導彈系統。
此外,俄軍還使用由巡航導彈改造而來的誘餌導彈,這種導彈是將戰鬥部換成電子戰裝置,配合那些裝有真正戰鬥部的導彈進行突防,引誘烏克蘭防空系統開火,隨後真導彈對烏軍防空火力進行打擊,以降低烏軍防空體系的作戰效能。
巡航導彈主動釋放誘餌干擾彈,是一種突破創新的技術。讓巡航導彈提升了突防能力,有了新的發展方向。這事也給我們中國提了個醒,火箭軍和空軍裝備的東風-10A和長劍-20遠端巡航導彈,完全也可以配備彈載誘餌和干擾彈。
扯蛋,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