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梓瑜】路透社報道稱,美國《紐約時報》上週爆料稱,一些西方官員建議美國總統拜登在離任前向烏克蘭提供核武器。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俄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當地時間26日對此回應稱,西方討論向烏克蘭提供核武器是“完全不負責任的”。
佩斯科夫表示西方討論向烏克蘭提供核武器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資料圖/圖自英媒)
《紐約時報》這篇文章稱,“一些官員甚至建議拜登將蘇聯解體後從烏克蘭奪走的核武器歸還給烏克蘭。這將產生立竿見影的巨大威懾力。但這樣的舉措將很複雜,並會產生嚴重影響”。
路透社稱,被問及上述報道時,佩斯科夫對記者說,“這些言論完全是不負責任的,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對現實缺乏瞭解,他們在發表這些言論時沒有絲毫責任感。我們還注意到,所有這些言論都是匿名的”。
報道說,當被問及核升級的風險時,佩斯科夫表示,西方應該“認真聽取”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言論,並瞭解最近更新的俄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
當地時間11月26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在個人社交媒體發文表示,美國政客和記者正在認真討論向烏克蘭提供核武器的後果。梅德韋傑夫說,把核武器交給一個與最大核國家交戰的國家,這個想法本身就極度荒謬。梅德韋傑夫強調,向基輔政權提供核武器本身就可被視作為與俄羅斯的核衝突做準備。根據俄羅斯聯邦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第十九條的規定,實際提供核武器等同於對俄羅斯實施了攻擊行為,“後果顯而易見”。
延伸閱讀
當地時間24日,烏克蘭政府邀請少數媒體檢視俄軍發射的新型“榛樹”中程導彈殘骸,這也是外界首次得以一窺這種曾震驚世界的新武器——雖然只剩下燒黑的少數部件。烏克蘭方面希望透過對這些殘骸的研究,找到未來的應對之策。但現有跡象現實,俄羅斯宣稱的“榛樹”中程導彈無法攔截,對於當前防空反導能力薄弱的烏克蘭而言,恐怕是糟糕的現實。
外媒相關報道截圖
路透社稱,這些燒燬破碎的導彈部件目前存放在一家武器研究機構內,但出於安全考慮,未公開具體位置。烏克蘭專家正透過研究殘骸,以探明俄羅斯的軍事供應鏈、生產模式,並評估制定反制措施的可能性。烏克蘭當局透露,這款高超音速中程導彈在飛向第聶伯羅的過程中,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1.3萬公里。這與俄羅斯聲稱的“榛樹”導彈飛行速度達10馬赫基本吻合。報道提到, “目前仍有許多事情尚不清楚,包括導彈造成的破壞程度。烏克蘭很少披露對軍事目標的損害,擔心這些資訊會對莫斯科有所幫助”。
新型“榛樹”中程導彈殘骸
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透露,基輔正在尋求獲得美國“薩德”反導系統,或升級其美製“愛國者-3”反導系統。但從技術指標上看,目前這兩種美製反導系統都無法應對“榛樹”導彈。現場影片顯示,“榛樹”導彈攜帶的多枚分彈頭分別擊中目標,外界猜測它可能配備了洲際導彈使用的“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烏克蘭缺乏中段攔截能力,現有的反導系統僅能執行末段攔截,MIRV正是專門為此設計的,在進入飛行軌跡末段時會分別釋放多個彈頭飛向不同目標,末段反導系統相當於需要同時攔截多個分彈頭的襲擊,導致攔截成功率極大降低。
更糟糕的是,烏軍可以獲得的末段反導系統效能也不足以對抗“榛樹”高超音速中程導彈。例如 “愛國者”系列反導系統中的最新型號是“愛國者”PAC-3 MSE,它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更好的感測器,具備更大的攔截範圍和更精準的直接撞擊殺傷能力,但總體上仍屬於末段攔截系統,僅具備攔截中近程彈道導彈的能力,無力應對“榛樹”這類新型中遠端彈道導彈。
而“薩德”反導系統號稱是唯一可以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同時實施攔截的反導系統,最大攔截高度達150公里,可以與“愛國者”系列反導系統組成高低多層攔截網。但“薩德”反導系統也只能對付射程3500公里左右的傳統中程彈道導彈,尚無力攔截具備機動變軌能力的新一代中程彈道導彈。更重要的是,目前美軍總共只有7套“薩德”反導系統,在全球部署中早已處於“不夠用”的狀態。不久前,五角大樓決定向以色列增派一套“薩德”系統,就引起多名美軍高階將領的擔憂,認為美軍全球戰略對於反導系統的需求猛增,這種抽調會影響美軍在其他地區,尤其是太平洋方向的導彈防禦能力。因此美軍很難再從其他地方抽調“薩德”系統增援烏克蘭。此外,與面積有限的以色列不同,烏克蘭地域遼闊,一兩套“薩德”系統能保護的範圍非常有限,俄軍“榛樹”導彈憑藉射程優勢,可選擇其他缺乏防護的目標。
不過俄羅斯普京的電視講話證明,目前“榛樹”導彈處於試驗階段,還沒有正式服役和量產,這意味著俄軍暫時還無法將其大批次投入戰場。根據俄羅斯媒體與西方情報機構的公開資訊,“榛樹”中程導彈是RS-26“邊界”洲際導彈的衍生型號,而後者與俄軍現役RS-24“亞爾斯”洲際導彈關係密切——總的來說,它就是一款可以攜帶高超音速戰鬥部的準洲際導彈,這種先進效能的背後,決定了至少在短時間內,“榛樹”中程導彈不太可能像其他戰術彈道導彈那樣被大規模投入戰鬥。
據介紹,洲際導彈通常配備威力巨大的核戰鬥部,因此在設計上會不惜重金地堆砌先進技術,以增強其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由此帶來的是洲際導彈的生產速度慢、成本極其昂貴。例如美國新一代“哨兵”洲際導彈的單枚成本已經高達1.62億美元。而採用常規戰鬥部的彈道導彈需要大批次使用,就必須具備更快的生產速度和更低的成本。例如美國“陸軍戰術導彈”(ATACMS)成本不到100萬美元,新一代“精確打擊導彈”為350萬美元;俄軍“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成本也只有數百萬美元。因此由RS-26“邊界”導彈發展而來的“榛樹”中程導彈的生產速度和成本將是它大規模投入實戰的主要障礙,而非烏克蘭心心念唸的美國反導系統。
越來越多西方媒體注意到“榛樹”根本就不是為烏克蘭準備
事實上,越來越多西方媒體已經注意到,“榛樹”中程導彈根本就不是為烏克蘭準備的,英國《每日郵報》稱,俄羅斯這款新型導彈可以攜帶多枚核彈頭,若發起打擊,“倫敦將在20分鐘內化為灰燼,而柏林將在不到15分鐘內被擊中”。挪威奧斯陸大學武器專家法比安·萊內·霍夫曼稱,俄方發出的訊號是:“看,今晚的打擊我們沒使用核彈頭,但你要知道,你要再接著搞下去,下次沒準就上核彈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