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是我看了《經濟日報》一篇評論的讀後感。本來,還考慮了另外幾個標題,比如“不講經濟規律的經濟日報”、“做空中國經濟的經濟日報”等等,但思來想去,最能代表我對這篇文章感受的,還是今天推送的標題。
為什麼這麼說?這篇經濟日報評論題為《莫讓“被套餐”綁架年夜飯》,開篇就令人無語。說的是作者隨機調查了各地10家飯店的年夜飯,“有7家表示年夜飯只提供套餐,且套餐人均價格遠高於餐廳日常客單價;支援單點的3家中,有2家表示包間有最低消費。”
全國有多少家飯店?10家飯店代表性如何?10家飯店地點雖然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但作者並沒有交代它們各自的檔次、品類、區位,要知道,飯店業在這三個方面存在極大差異。就憑對10家飯店的調查,就要做一個涉及全國飯店業春節市場的整體評論,從方法論上講是不科學的。作者不管不顧,以不科學的論據為基礎展開評論,完全就是一個主觀臆斷的作品。
在文中,作者也多次踐踏經濟規律,絲毫沒有邏輯可言。比如說,在肯定了“春節期間人工費、菜價有所增加,年夜飯應該貴一點”之後,馬上就丟擲全篇的論點:年夜飯是親情交流的時刻,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不應該成為有些商家牟取暴利的手段,更不應該成為“奢侈品”。
這哪兒跟哪兒?你們全家親情交流的時刻,就不能讓商家牟利?這是什麼邏輯?你到別人店裡消費,不跟老闆談錢,要人老闆跟你談感情,完了輪到交錢的時候了,你不談感情盡談錢,合適嗎?流氓才這樣吧?別人問談錢的時候你談感情,你要付別人錢的時候就談錢不談感情?
商業評論要符合商業的邏輯,商業邏輯要符合商業的規律,一會兒談感情,一會談錢,邏輯怎麼這麼混亂呢?網友都知道,談感情傷錢,談錢傷感情。你作為消費者,跟商家最好還是談錢別談感情。人家商家開門就要算工錢,跟你談感情,誰來開工資?你的情感需求就一定要凌駕於商家的利益考量上?你的邏輯如果說得通的話,大家還做什麼生意?都談感情喝西北風得了。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最離譜的是她還把年夜飯說成了剛需。振振有詞表示,在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極少跟商家較真,有些人乾脆選擇在家做。但不會做飯、有聚餐“剛需”的消費者只能高價訂餐。這就是典型的“巨嬰”心態。年夜飯並不是“剛需”,而是因為你自己不會做飯造成的,不能讓社會為你的能力缺失買單。
實際上,春節期間,各地各行各業紛紛放假回家過年,市場上存在著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的情況。按照需求決定價格的普遍規律,年夜飯上漲是可以理解的。同時因為大多數人都放假了,飯店採購食材也顯得捉襟見肘,從經濟性上考慮,搭配固定的套餐更為划算。飯店更傾向於提供套餐而不是點餐服務,更何況點餐也未必就會比套餐更省錢。大多數情況是,由於食材供給不足,點餐也僅有幾個菜可點。點餐也並不意味著價格便宜。
經濟日報的評論卻在這裡完全不講道理,只要求年夜飯不能漲價,不能謀取“暴利”。事實上,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只要明碼標價,只要不偷不搶,就不存在所謂“暴利”這個說法。“暴利”是個道德詞彙,並不能用來給“合法經營”扣帽子。各地的市場監管局管的主要就是欺詐、強買強賣這種非市場經濟行為。
細細讀來,字裡行間中看到了。原來,在《經濟日報》這裡,有的人算人,有的人卻不能算人。比如說,那些自己不做飯,把下館子當成“剛需”的人才算人,才有人的情感需求,不僅要在春節期間享受美食佳餚,還要飯店不能漲價,不能謀取所謂的“暴利”。而那些放棄一家團聚,想要利用春節檔期賺點錢的人,那些飯店的老闆、跑堂的服務員、後廚的切菜配菜工以及精心為上一種人燒飯的,都不能算人,或者說不配擁有上一種人的需求。
後一種人,不僅自己沒有情感需求,不需要回家過年,還要想方設法在一個供給困難的時候(春節)保證上一種人的情感需求(提供年夜飯),而且連物質利益上的需求也不能有。就連在農村,春節期間給人剃頭搓澡的工錢,都要比平時翻好幾番。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人家是犧牲自己的情感需求來給你服務的,你一個央媒總不能連農村人的格局都不如吧。再說了,國家都規定春節期間加班工資應該是三倍以上。飯店的工資都是從菜裡來的,不漲價哪裡去找三倍工資?這篇評論,可以說既不講邏輯,也不講常識,更缺乏對底層民眾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