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下旬僅僅半個月時間,印度就對中國發起了十幾次反傾銷調查,而中國現在決定進行反制措施,而且讓人尷尬的是,我們的報復只有一項名為“鄰氯對硝基苯胺”的產品。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不對等,說出來還真讓人驚訝:因為中國想要反擊印度,實在是:“太難”了!
雖然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從2018年開始炒作得很熱,但是實際上對中國展開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是印度。根據《環球時報》的調查統計顯示,從1995年到2023年之內,印度對華髮起的反傾銷案就多達336起,而在2023年9月份,在前後十多天的時間裡,印度就對我國發起了13起反傾銷調查。而作為對比,從1995年到2023年,中國對印度一共只發起了12起反傾銷調查。
為什麼中印之間針對反傾銷調查的差距如此巨大?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雙方的經貿關係,以及國內的經濟結構的差異所導致的問題。雖然中印兩國都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印兩國的經濟結構有極大不同:中國是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目前中國的工業品出口佔全球主要地位;印度則是一個農業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但工業極為薄弱的國家,所以印度日常對於工業品的需求,幾乎繞不開中國,即便不是直接從中國採購,也是透過第三國從中國間接購買。
(由於自身工業薄弱,印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工業品,而中國是印度最大的供貨商)
由於自身工業能力差,大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工業品都需要進口,所以印度想要對任何商品發起反傾銷調查都是易如反掌,因為它的工業品幾乎都是進口商品,隨便查什麼產品都能和“傾銷”扯上關係。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出口國,我們無論出口啥商品給印度,都能佔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印度想要找我們的麻煩自然很容易,而由於印度自身工業能力不行,所以我們想要找到印度對華傾銷的工業品實在有點困難。
根據統計可以發現,自從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之後,印度國內對華各類反傾銷調查突然就多了起來,而且不僅僅是發起反傾銷調查,印度還對在印度經營的中國公司百般刁難,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米資金被扣案,目前看來這筆錢大機率是要不回來了,而印度政府現在又盯上了VIVO、OPPO等中國品牌,只不過暫時還沒有“下刀”而已。印度對中國企業和商品之所以充滿了惡意,其實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第一,印度希望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所以對外來企業和商品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應該說,真實的印度和我們的刻板印象有比較大的差異,印度是第三世界國家中很少的,具備很高獨立自主能力的國家之一,印度的精英們很清楚要把印度建設成為世界大國,就必須建立龐大完善的工業產業,但是現在印度的工業產業非常薄弱,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工業產業,所以印度政府一直對外資企業和國外進口工業品保持高度警惕。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印度對於美國的微軟、蘋果,德國的賓士、大眾,法國的阿爾斯通、雷諾等等跨國巨頭都毫不手軟,而由於印度嚴重的貿易保護措施,導致印度的營商環境非常惡劣。根據印度官方披露的資料,2014年初至2021年11月,共有2783家外資企業宣佈關停在印業務,目前還在印度有經營業務的跨國公司僅有不到一千家,可見大家對印度都不是很待見。
第二,由於2020年中印爆發邊境衝突,印度在加勒萬河谷和班公湖兩個地點都遭到了迎頭痛擊,而他們的狂怒,就用在了印度的中資公司和中國商品身上。所以從2020年開始,印度對華反傾銷調查突然增多,就是印度“公報私仇”的重要體現。
而除了印度自己的“無能狂怒”外,外部世界也不斷對印度煽風點火,例如美國由於已經把中國定性為最大對手,所以一直在努力拉攏印度加入美國的印太框架,以藉助印度的力量制衡中國。在印度政府下力氣刁難中國商品和企業的時候,美國和歐洲正在不斷加大對印度的投資,例如雖然遭遇了不愉快,但蘋果公司依然將其生產線從中國遷往印度,同時波音公司也計劃將其生產線遷往印度。美國在背後推波助瀾,讓印度產生了“我能行”的錯覺,所以才會在貿易方面頻繁給中國製造麻煩。
其實只要看看中印兩國每年的貿易額就能明白很多問題:2023年中印貿易總額1362.18億美元,其中印度從中國進口1176.81億美元,佔貿易總額的86.39%,也就是說中印貿易,印度幾乎是一邊倒的進口,這說明,印度實際上在工業方面根本離不開中國,而我們卻很難找到一兩項能夠對等制裁印度的商品,所以不妨讓印度去鬧吧,畢竟鬧完了,人還是要吃飯的嘛!等沒飯吃,餓肚子了,自然而然就又要跑來求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