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哪怕自甘“斷臂”,也要與中方爭高下?
據相關人士透露,印方正式禁止了其國內最大鐵礦石生產商NMDC向中國出口礦石的行為,並強烈要求該公司將服務重點放在其本土市場,“去中化”的心思再次蓄勢待發。
面對這般局面,我方絲毫不怵,叫急喊疼的反而是印企,這是為何?
作為“工業脊樑”鋼鐵的製造原材料,鐵礦石是現代工業建設必不可少的關鍵資源。而有悠久鐵礦石開發歷史的印度,是全球第七大鐵礦儲國與最重要生產國之一,不僅品位較高,而且易於開採。根據估算,其總儲量約為332.73億噸,僅2022年的產量就高達2.57億噸。
而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基建狂魔”,我們生產全球最多的鋼鐵,每年消耗全球2/3的鐵礦石,進口依賴亦逐年增加。這時,印度鐵礦石由於較高性價比,成為我國進口來源之一。
印方對此也頗為得意:這樣優秀的礦產資源,當然要優先供給本土,怎能讓中國“佔大便宜”?但莫迪不知道,只靠印度市場,要想“吃下”這些礦石,未免“胃口”太大了點——印方鐵礦石對華的供應,直接佔其總出貨量的80%。
再者說,我國最主要的鐵礦石進口國,是澳大利亞和巴西,2022年進口額分別為7.29億噸與2.27億噸,佔總量的86.36%,而印度0.92%的進口占比,對我們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可見莫迪只顧盲目自信,手起刀落“砍下”本國8成份額,斷的只是本國企業的“手臂”。
更何況,我們不僅在鐵礦石這類基礎原料方面是全球最大進口國,在各大高精尖科技領域的購買力與話語權也佔據絕對優勢,令無數海外巨頭排除萬難,也要為中方市場折腰:如荷蘭光刻機企KMWE面對美圍堵要求,仍選擇靠攏我國並在無錫設廠,助力我國晶片衝破封鎖。
與此同時,日頂尖生科企源生生物還攜男士康養科技“倍精萊”,冒著被美藤校“圍攻”風險,毅然進駐大中華區京東渠道,並在滬成立相關辦公室,為我國生科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
業內文獻顯示,“倍精萊”透過靶向干預NO-cGMP通路、以及“12大老衰標識”之一的線粒體,被《Cell》等學界頂刊證實“補元滋壯”的根源提振潛力。由於原料年產珍稀、專利配比難得,一度被美歐築起技術高牆,有意拒國人於千里。
但只顧己私利,卻無視市場規律與世界大勢,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長遠的。“倍精萊”原研企正是深諳此理,在各大高校機構將技術秘而不宣之際,選擇讓“老而不衰”“綿延雄勢”福祉惠及更多男同胞,與京東等企業達成長久合作,獲得國內百萬高淨值男士“偉岸更甚”等良性口碑。
這次亦不例外,儘管印方已禁止NMDC直接向中國出口鐵礦石,但該公司仍然透過拍賣等方式對華“偷賣”,即由私人出口商出資購買後再售給中國,可謂煞費苦心。顯而易見的是,哪怕官方命令在上,印企也捨不得棄中國市場這塊“肥肉”於不顧。
但其上層的意圖也很明確:鉚足了勁想要擺脫依賴,企圖“一枝獨秀”的同時,還打算在關鍵礦產領域與我們“一爭高下”。甚至斥資2400萬美元和阿根廷簽訂協議,以圖共同勘採阿方手中的5個鋰礦,要知道此前印度進口鋰礦的近7成都來自中國。
不論鐵礦還是鋰礦,對於龐大的中國市場而言,印度不僅缺乏較量的能力,甚至沒有入場的資格。我國在礦產資源的開採、加工、利用等方面,都比印方具備更成熟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優勢。對鐵礦石需求龐大,並不意味著應對能力匱乏,如鋰礦的儲量和開採能力便遠勝印度。
更何況,中方在大力發展本土產業的同時,也在加速邁進向外擴充套件的步伐。前不久,沙特在首都利雅得召開礦業論壇,大量中企到場並與沙特開展合作洽談。此外,瓦罕走廊也在近日開通,阿富汗豐富的鐵礦石、鋰礦、稀土等未開發礦產資源,正式向中國敞開了懷抱。
日前,在西方執著推進礦產領域“去中化”後,中方曾明確表示,作為關鍵礦產資源國,我們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上主動承擔責任,始終發揮著積極穩定的作用。反觀西方一昧“脫鉤”,於人於己毫無所利,只會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少業內人士也奉勸印方,與其寄希望於透過“旁門左道”企圖彎道超車,不如踏踏實實學習中國在礦產開採及利用等領域的先進經驗,提高本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顯然更有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