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書院、2個紀念館、1臺話劇、3本書、5部情景劇、9部電視片、10餘萬的宣傳文字。誰能想到,13年時間完成如此數量以新中國航空儀表科研機構的創始人、中國飛行自動控制技術的開拓者、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控所首任副所長兼總設計師昝凌為主人公的系列文化產品,竟都濫觴於1本所史、2次座談會記錄和1篇不足4千字的回憶文章。
自控所內刊《翱翔》的相關文章。
2011年,自控所所領導提前一年部署推動2012年昝凌同志誕辰100週年紀念日前後開展紀念活動。當時我草擬的“重溫創業精神,面向軍民市場,開創美好未來——紀念昝凌同志誕辰100週年系列活動策劃案”獲准透過,但五個“一”行動專案中,並沒有“創作1篇有深度、有分量、有影響的紀念文章”。
此後,在老幹部座談會上,10位原所和部門領導的發言超過了3萬字;老同志座談會上,10位老同志深情回憶與昝凌一起工作時往事。大家相互補充,交叉印證,很是成功。
昝凌書院內景。
一天早上,朋友的父親、已退休多年的原自控所情報檔案室主任時永流把自己參加老同志座談會的發言整理成了文字,送到了我們企業文化部。
那篇用0.5黑色簽字筆寫在16開單格筆記本稿紙上的回憶文章,字跡清秀工整,行文簡潔而規範,沿時間線追憶了昝凌短暫而絢爛的一生。
“創作1篇有深度、有分量、有影響的紀念文章吧?再同步寫1個專題片的文字指令碼。”滕書記說得風輕雲淡,我心裡卻叫苦連連。
任務就這麼不期而遇。
這情景是不是似曾相識?
看看手邊的3樣創作素材。1本《中國航空工業史叢書·第六一八研究所所史(1957-1984)》、2次專題座談會的發言記錄和1篇回憶文章,貌似很充分,實則很難用——9編34章126節258頁的所史中,提到了昝凌的地方一個巴掌數得過來,每處大多50字左右不說,內容還多有重複;2次專題座談會發言5萬多字,但還尚未整理出來;時叔叔的那篇回憶文章,沒有標題,僅用中文數字符號將不足4千字的文章分成了4個部分,文字倒是精煉而規範,但很少出現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古詩詞和中外名人名言就更沒有了。
如何讓單薄的文字變成厚重的文章,怎樣把枯燥的材料寫成生動的故事?嗯?怎麼寫手們經常遇到的難題也有傳承。
話劇《凌雲之志》
“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看來完成任務,還非得用笨辦法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了。
先幹粗活。用我的“一指禪”輸入法,把寫在稿紙上文章用計算機敲出來,印成兩份,上班下班連軸看,直到爛熟於心。再用魚刺圖把文章中提到的時間逐一排下來,註明主要事件和提及的人物。
細活分三步。第一步,剔除掉無關的、重複的文字,將座談發言記錄刪去了2/3;第二步,把留下的文字,按時間線“Ctrl C+Ctrl V”到回憶文章的對應部分;第三步是盡一切可能查資料或上網找“度娘”,收集相應時間點上國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和自控所發生的大事要事,寫清“故事”何以發生、發展的時代背景,寫出主人公彼時彼地、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思想動機、情感動機、行為動機。雖然這一步很費力費時,但十分重要,非做不可。
乖乖,這樣一番操作下來,覺著可用、能用的素材竟超過了2萬字。
但還不敢貿然動筆。因為“孤證不立”,幾個“故事”只有一人說起,必須找到佐證。陸續採訪了一批老人後,又忍痛放棄了幾千字的素材。
可以創作了。
題好半篇文,先得擬個好標題。撓了幾天頭皮,與創作搭子鬥了幾天嘴後,擬好了標題:《中國機載行業的啟明星——記新中國航空機載系統的創始人、飛行自動控制技術的開拓者、自控所首任副所長兼總設計師昝凌》。
自控所宣傳團隊對《凌雲之志》話劇進行採訪報道。
之所以選用“啟明星”,是看重了它的寓意和哲學意義。啟明星是金星的別稱,是天亮或黃昏時分出現在地平線上最亮的星星之一,常被形容為指引方向的領路人,影響力巨大,思想能力超前,引領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以此為喻,再貼切不過。
報部門和所領導同意後,6個二級標題很快就確定了下來,依序是初露鋒芒、厚積薄發、勇擔大任、集智開創、強基固本、赤子情懷。
擬好了標題,文章也就水到渠成。先整一段“抓人”的開篇文字,總括全文,留下懸念;再交代時代背景、事業召喚、企業發展,串聯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最後來個思想、情感昇華,回應主題,引發共鳴,收束全篇。
6月24日,全文7601字、配圖4張、署名“企業文化部”的文章在自控所內刊《翱翔》(2011年第6期)正式推出。
一時洛陽紙貴,並一發不可收拾,一篇文章迅速開始“成果轉化”,電視片、傳記、情景劇、紀念館、書院、話劇相繼推出。有幸全程參與,實在是時間和618所對我的眷顧。
想來把單薄的文字變成厚重的文章,把枯燥的材料寫成生動的故事,不外主題的選擇確定、材料的收集消化、素材的排列組合、細節的補充刪減。都是老生常談,說起來了無新意,做起來卻也不易,唯有多讀多寫多改多煉。(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