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2月7日公佈的資料顯示,2023年,墨西哥20多年來首次超過中國,成為美國進口商品的最大來源國。作為美國所謂“擺脫對華依賴”戰略的一部分,拜登政府正敦促企業在盟國尋找供應商,或將製造業務遷回美國。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商品確實是在中國製造後經墨西哥過手進入美國,網友們戲稱為“洗澡蟹”。這點已經在2018年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時就開始了,現在美國政府推動的“China+1”延續了這種做法。但是也應該說,這種模式雖然可以緩和美國對華脫鉤的態勢,但是也壓低了中國製造業的利潤,放緩了一部分中國產業在歐美市場的攻城掠地。
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廠商在尋求對墨西哥、越南的投資機會,其中也包括中國廠商。整體上雖然墨西哥、越南無法達到中國這樣的生產效率,但是這種分散也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製造的份額,為其他國家提供一定的工業化機遇。當然,能不能抓住是他們的事情,目前來說還沒有哪個國家真的能做到中國這樣的程度,連影子都沒看見。
按照沙利文之前的表態,美國的戰略不會有太大變化,由此導致的“China+1”及其對應的“洗澡蟹”模式會長期存在,所以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模式對中國的影響可能會逐步加大。這也應該是美國人想要的效果。
美國敢這麼用的關鍵,還是基於美國市場作為全球有消費能力的市場的地位,簡單來說就是有錢。美國的做法所依靠的,依然是美元、尖端科技,以此作為重塑供應鏈的底牌。如果世界上只有歐美國家能作為優質市場,那麼自然對於任何供應者而言,歐美國家就必然是整個全球經濟秩序的“甲方”。
至於美國希望的製造業迴流,其實並不太可行。但如果說中國對於美國這種脫鉤不重視,那也過於樂觀了。
所以,現在中國需要做的,是逐步利用好現有秩序,依託全球最大製造業中心的地位去實現尖端科技的持續突破和自主可控,並逐步規範好自身的金融市場、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現在,科技突破的速度很快,這不僅僅是因為大量的投資,更是因為中國擁有全球最高效率的生產體系和最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現在的情況就是,中國科技界、產業界的進步速度飛快,整體上看處於一個高積累高投入的階段。也因此,這種進步沒有被普通人感受到,加上各種經濟週期疊加,所以很多人對經濟有著較為負面的預期。但是也應該清楚,如同美國對華是陽謀一樣,中國的回應策略也是陽謀,因為沒有其他太多的選擇。
另外,中國有著一個優勢是中國輸出產能可以製造真正意義上的新興市場,這同樣是對沖美國策略的重要步驟。
也因此,如果僅僅高喊“提高福利”的專家,整體上是廉價的。如果沒有給出“憑什麼”的答案,這樣的口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