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美術館“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上,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許晨韜的參展作品《藍圖鑄心》將表現主題聚焦在航空發動機領域。
《藍圖鑄心》描繪的是CJ1000A發動機研發組裝場景,透過航空發動機複雜的造型,藝術性地展現機械工業的獨特美感。忙碌的工作場景中,半透明的人物透過虛實的線條層層堆疊,營造出別有韻味的美感,在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意義——無數科研工作者為國家航空發動機事業默默耕耘。畫面右上角夜空中飛翔的C919與前景的發動機相互映襯,是一位藝術家對祖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期望。
《藍圖鑄心》以套色水印木刻為主要創作形式。水印木刻是中國獨有的版畫技藝,源自我國傳統的木版水印技術。這種版畫技藝可簡單地解釋為:藝術家首先將繪製好的稿件等比例縮放描繪到木板上,然後用木刻刀等工具根據稿件內容在木板上刻製出凸起的畫面,最後用筆刷等工具在刻好的木板上刷上水性顏料,蓋上宣紙等具有吸水性的紙張,透過施加一定的壓力將木板上的圖案顏色轉印到紙張上。而套色水印木刻則透過重複以上的步驟,將不同形狀、顏色的圖案,層層疊蓋印製在同一張紙張上,以形成豐富的畫面效果。
水印木刻發展到今天,受便捷、高效的數字技術的影響,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也擴充套件著藝術的邊界。“90後”藝術家許晨韜藉助科技手段試圖賦予水印木刻以新的時代特徵,他將新技術與傳統技藝相結合,利用多年積累的技術方法和創作風格在《藍圖鑄心》中進行了深度實踐。
發動機上半部分寫實描繪、下半部分以霧氣的形式過渡到機械藍圖,在許晨韜看來,從創作審美上,是想透過幹練嚴謹的線條語言平衡整體寫實厚重的畫面效果;從作品寓意表達上,則是希望透過從藍圖到實物的變化,展現出中國航空工業突破外國技術封鎖,從零開始研發設計到成功生產應用的發展過程。
談到為何選擇航空發動機這個題材,許晨韜告訴記者,工業題材一直是版畫創作的重要來源,從小喜愛機械模型的他對工業題材具有天然的親切感。在幾年前得知C919國產大飛機首飛成功的新聞後,他就開始持續關注C919的相關資訊,並萌生以此為創作物件的念頭。恰逢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他便著手嘗試創作一張大尺幅的航空題材水印木刻作品。
蒐集資料的時候,他了解到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航空發動機是航空產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技術創新突破的難點。在進一步瞭解了國產航空發動機CJ1000A的研製情況後,他決定以航空發動機作為創作物件。
航空類主題的繪畫,尤其是包含航空技術特寫性表現的作品,對於創作者科技知識的把握具有較高的要求。作品既要避免航空專業出身的觀眾從技術上發現漏洞,更不能誤導普通觀眾對於航空技術的認知,從而影響作品觀念的傳達。這對於慣於天馬行空、自由表現的藝術家來說,確實有些苛刻。“航空發動機結構複雜,如何既保證技術的準確性,又展現出藝術的美感,確實是我在創作過程中面臨最嚴峻的一個問題。”許晨韜說。
為了將科技的嚴謹與藝術的審美深度融合,他反覆在網路、書籍中查閱相關資料。關於CJ1000A的圖片較少,且大多攝影角度不理想、照片清晰度不夠,而縮比模型又缺乏機械的美感。為在創作中儘可能展現航空發動機的結構細節,他在保留CJ1000A外觀特徵的基礎上,參考其他航空發動機的高畫質圖片,增加細節的刻畫。在網路論壇和相關論文中獲得的文字資訊和運算公式,作為繪畫元素與“藍圖”風格相結合應用在創作畫面上。
儘管《藍圖鑄心》在追求技術的準確性方面下足了功夫,但許晨韜認為作為一件以表達美感為目的的藝術創作而言,無法百分百還原CJ1000A原貌是難以避免的遺憾。為彌補這方面的遺憾,他在作品中利用紮實精細的形體塑造、秩序簡約的線條語言,透明疊套的色塊組合,儘可能展現了航空發動機作為國之重器的莊嚴厚重之感。
在《藍圖鑄心》的創作過程中,許晨韜對於中國航空工業、航空人有了更多的認識。從選擇C919、CJ1000A航空發動機為創作主題,再到深入瞭解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他對“航空”的敏感度不斷增強,也關注到自己所在的浙江省和杭州市在航空產業、低空經濟佈局上的新動向。“藝術創作與航空科技都在時代的發展中迭代升級,兩個領域的青年群體也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探索,從這點上講,我們是相通的。航空領域還有很多內容可以進行藝術表現,涉及類似題材,我願與更多的同仁交流。”許晨韜說。(姜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