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數千年的歷史程序,不僅誕生了偉大的文明,也在長久的歲月中為我們積累了文化自信的底蘊。在娛樂豐富的現在,伴隨著更廣的接觸面,我們有時變得像孩子,更容易被表面光彩耀眼的事物吸引。而忽略了,其實很多“寶物”卻被壓了箱底。
武俠,就是這其中一塊已被遮掩光芒的存在。
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了一代代人的傳閱、影視化,早已在國人心裡奠定了難以逾越的地位。只從其中的武器來看,就各個暗藏玄機。《倚天屠龍記》中的屠龍刀,以玄鐵融化後加入精金製成,重達百餘斤,鋒利至極,更因強力的磁性可以吸附暗器。而《碧血劍》中,來自雲南神秘“五毒教”的金蛇劍,劍尖分叉造型如蛇,只聽描述就已經有了狠辣的勁頭。這些豐富的武器,不僅讓一個時代的人充滿想象,更為故事中的人物添加了豐富的魅力。
武俠小說中讓人眼花繚亂的武器,並非只來自想象。中國歷史上曾創造了無數領先世界的技術,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佩戴的劍,經歷2400多年的歲月,直到上世紀60年代出土,仍然鋒利到會劃傷指尖。武俠小說讓一代代人痴迷,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在武俠中,感受了時代更迭,也無法帶走的文化自信。
說起武俠,自然不能忽略“武”。不管在哪個國家的文化故事中,都離不開個有特色的“善武”英雄。日本的武士,歐洲的騎士,還有曾令古歐洲聞風喪膽的維京人。不過,當“武”單獨存在時,弱肉強食也就順應而生。
正是因為這樣,中國的武俠,才經歷了歲月,依舊不斷吸引著無數人。金庸筆下的武俠,不僅有讓人眼花繚亂的武器、層出不窮的招式,還有根植其中的永恆主題,那就是武俠中的“情和義”。身負絕技的英雄,不是欺凌弱小的悍匪,他們行俠仗義、重視朋友、家人的,他們扶助弱小,甚至可以做到在必要時捨生取義。
所以,看著武俠長大的一代代人,提起金庸的小說,我們的記憶裡浮現出的不僅是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等曾讓無數孩子效仿的招式,更有一個個豐富立體的俠義英雄形象。
金庸的武俠,除了對“俠義”做了最精彩的註解,也讓我們看到,那些縱橫江湖的英雄大俠,除了歷經坎坷苦練武功,也有暢遊江湖逍遙自在的愜意,一鬆一緊間,江湖才真的浮現出來。
性格豪爽的蕭峰,大碗痛飲,看的是大俠的恣意。《笑傲江湖》中的祖千秋與令狐沖的對話,還給我們展開了一幅中國酒文化的別樣畫卷。《射鵰英雄傳》中的洪七公,每次出現都伴隨著美食,遊歷山水間,儘管常遇危險,但他總帶著不同花樣的美食登場,讓人垂涎三尺,堪稱美食家。就連他稱讚黃蓉的廚藝時,也為菜取名“玉笛誰家聽落梅”,不僅道出了菜品的口味層次,還順便描述了食材的形狀特徵。這些埋藏在金庸武俠中的小細節,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涉獵,一點點累積,串起了獨屬於國人的“密碼”。我們從大俠們的江湖中,品出了只有國人才最瞭解的文化,我們在講述自己喜愛的大俠時,何嘗不是寄託了自己的期許和自豪呢?
儘管單純的武俠片和小說如今已經不再繁榮,可是放眼世界,不難發現華語的功夫、武俠電影早已在全球範圍被喜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李小龍的一系列功夫動作電影在全球引發轟動,東方的面孔、精彩的武術博弈,加上以一已之力捍衛正義的形象,讓他不僅成為了許多外國人心中中國武術的代名詞,更成為了世界英雄。而在武俠片盛行的八、九十年代,在那個不同文化湧入、異常繁華的時期,《醉拳》《笑傲江湖》《黃飛鴻》等電影,不僅席捲亞洲,也讓成龍、李連杰、楊紫瓊、甄子丹等武俠、動作巨星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而層出不窮的武俠劇集,也一度成為了無數家庭闔家娛樂的首選。
近些年,武俠看似沒有了從前的鋒芒,只有《英雄》《臥虎藏龍》這樣的武俠舊作,它們的出現不僅讓武俠再度驚豔亮相世界,也燃起了無數國人的文化自豪感。
時至今日,我們很少再在銀幕上看到優秀的武俠作品,可是對文化的自信卻從未消減。所以,當得知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將要重拍電影版時,驚喜之餘期待滿滿。而且,電影版《射鵰英雄傳》已經定檔於2025年大年初一!如果過年期間只看一部電影,那一定是它。
導演徐克自己就是個武俠迷,在拍攝過無數優秀武俠片的徐克眼裡,中國武俠片的魅力就在於鮮明、獨特的文化特色。他的電影裡不僅有對武俠的鐘情,還每每帶來令人驚喜、大膽的創新,這部電影版《射鵰英雄傳》讓我們無比期待,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你不可能想到徐克會怎麼拍。
當武俠大師金庸遇到電影鬼才徐克,不如好好期待一下會迸發出怎樣精彩的火花。希望久未逢春的中國武俠,可以在電影版《射鵰英雄傳》中再度發出耀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