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在茫茫戈壁、崇山峻嶺、貧瘠荒涼的祖國大西部,建起一個個軍工基地、科研院所和工廠,這是一段浩蕩的戰略遷移、史詩般的建設歷程。
四川雅安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完全符合三線建設選址要遵循“山(靠山)散(分散)洞(隱蔽)”的原則。1965年,三機部所屬5家以生產航空儀器儀表為主的工廠定點在雅安城區龍崗村(俗稱飛機壩)後,很快破土動工。1966年3月,國家計委和西南三線建委經空中考察後認為,工廠建在城南飛機壩目標太明顯,不符合“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要求另選新址。
經過對名山、滎經、蘆山、雅安等縣的重新考察,最終確定幾家工廠分散建在雅安西北3公里的李家溝、雅安城南5公里的周家溝和雅安城東北5公里的封家溝。同時,為減少投資,便於管理,成立代號為291的總廠,下設幾個分廠(一分廠即今天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泛華,二分廠是今天的四川新川航空儀器,三分廠是今天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凌峰,四分廠是今天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川西機器)。
又是一個春天,漫山的油菜花再次盛開。它們可曾記得,當年那群懷揣夢想的三線創業者青春的模樣?那年,他們告別了父老鄉親、老師、同學、戰友,從條件相對優越的大城市,來到了祖國大西部、偏遠山區的西南邊陲小鎮。彈指一揮間,奮鬥的歲月已悄然走過了50多年,那些奮鬥的身影,曾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戰天鬥地,譜寫了一曲曲奮進的“三線建設之歌”。那一段青春和熱血燃燒的激情歲月,已經深深銘刻在每一個參與者們心靈深處。
雅安自古有“天漏”“雨城”的說法,在這裡建工廠面對的困難非常多:道路泥濘不堪、出行不便;建材缺乏,就地想辦法解決;沒有機械裝置,就採用人挑肩扛;“晴天搶幹、雨天巧幹、白天大幹、晚上加班幹”。幾十載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拼搏,大三線中一座座廠房建了起來。
在今天雅安市雨城區北郊的山坡上,仍矗立著一座“五烈士紀念碑”。
雅安航空三線創業者永遠不會忘記1966年7月28日。這一天,青衣江上游的蘆山、天全、寶興等縣連日的暴雨,造成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想到河灘上還存放著很多物資,基建工程隊黨支部書記範開海輾轉難眠,帶領一批覆員轉業軍人奔赴河灘,職工們緊隨其後,搬的搬、抬的抬、扛的扛,搬運物資,轉移裝置。經過大家兩個多小時的努力,大部分物資被轉移到安全地帶。
第二天早上7點,青衣江水位仍在繼續上漲。眼望河灘,範開海發現還有物資被洪水捲入水中,他便挑選了一些身強力壯、會游泳的青年人,由他帶領繼續搶救,其他人被安排清理庫房。這時水情突變,漲勢兇猛,不到20分鐘時間,範開海等12位同志被困在河水中不能上岸。廠領導聞訊,即刻趕到現場,指揮救人,派人找繩子、汽艇、汽車輪胎、木船,想盡一切辦法營救人員上岸。經過奮力救援,2人獲救上岸,5人自救成功脫險,而參與搶救物資的範開海、楊開平、雷秀雄、盧俊達、盧世倫等5人被無情的洪水吞噬,不見了蹤跡。那一刻,現場所有的人都驚呆了。驚醒過來,不少人爭著要跳下江去救戰友,面對巨浪卷著江水,人們死死拉住要下江的人,江面上只有撕心裂肺的哭喊聲:“範書記,你在哪兒?快上來呀……”
他們犧牲時,最大的才30多歲,最小的只有23歲,都是剛剛從空軍復員轉業的軍人,還沒有來得及與父母、親人相見,就直接來雅安投入三線建設。當年他們還那麼年輕,哪來的那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難道他們就肯舍下父母與親人?難道他們就不想美好的人生與前程?今天的人或許很難理解,為了物資怎麼能把命都搭上。但當年的建設者太知道了,那些拿到的少許物資對當年還不富裕的國家來說已實屬不易,交通不便一路拉到山溝裡也是費盡周折,他們怎能不珍惜?
為了祖國、為了國家航空事業,把生命獻給大三線建設,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先生產、後生活”,邊建設、邊科研。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宿舍,幹部和職工就寄居在當地農民家的茅草房裡,在陰暗潮溼的屋子裡靠著一把計算尺、一盒繪圖儀、一副三角板搞設計、計算、繪圖。艱苦的環境、簡陋的裝置並沒有動搖創業者的銳志,他們克服創業中的重重困難,積極而又堅韌地開展科研工作。工廠技術科一位年輕女技術員加班加點設計繪圖,勞累過度導致已懷孕八個月的胎兒因缺氧胎死腹中。還有一位技術人員,經常通宵達旦工作,超負荷工作勞累,積勞成疾,過早付出了年輕的生命。臨終時,他拉著同事的手說:“一定要把產品工藝定型完成好!”
那個時候,多少航空三線創業者長年過著囊中羞澀的拮据生活,可卻沒有人因此而畏懼和計較,他們每天想的就是工作,乾的是儘快把工廠建起來!這就是三線人的情懷,這也是三線人可歌可泣的青春。
“七五”時期,航空工業面臨著一個新轉變,即由過去保證“臨戰狀態”需要的“軍民結合、以軍為主”轉為適應和平時期現代化建設的“軍民結合、以民為主”。這個轉變使泛華軍品任務陡然下降,工廠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一些技術人員紛紛“跳槽、下海”。走出去的人員中,有些人成了老闆,發了財,過上富裕生活。“老高,你是專家,只要你肯過來,保證能發財!”面對往日同事的盛情邀請,時任工廠技術科科長的高光鋒沒有答應,他心裡想的是工廠沒搞好,自己過得再好也會覺得空虛。高光鋒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航空儀表專業,工作期間曾參加《中國航空百科辭典》《航空感測器實用手冊》等書籍的編寫,在專業雜誌發表多篇論文。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獲多項表彰和獎項。泛華廠史記載,在殲11飛機工程研製中,高光鋒為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榮立二等功。
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回望三線歷史,老一輩的航空人為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寶貴青春,甚至生命,他們用忠誠奉獻踐行了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奮鬥是最好的傳承。長空逐夢半個多世紀,泛華人在“三線”精神的感召下,始終牢記“航空強國、航空報國”使命,不斷自我超越,聚力奮進,勇毅前行。
1997年,凌峰廠告別雅安老廠搬遷至廣漢。
2014年,泛華隨企業整體調遷戰略的實施,從奮戰50年的三線山區雅安整體調遷到成都。幾家工廠都迎來了跨越式升級發展新機遇。
每年清明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川西機器的團員都會前去祭掃,追憶先輩,汲取奮進力量。
今天,五烈士的事蹟仍被銘記。
每年清明的日子,留在雅安地區的川西機器的吳大觀青年志願者們都會懷著崇敬之情來到“五烈士紀念碑”前,清理周圍長出的雜草,為英雄們獻上一束鮮花,重溫誓詞,從先烈事蹟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來源 | 中國航空報
文字 | 喬閃光
責編 | 張亞歌
主編 | 郭美辰
監製 | 姜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