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輪科技戰打響,中國136家企業被列為實體清單,中方四大協會呼籲,美國晶片存在安全問題,這次我們有備而來。
拜登一聲令下,中美新一輪科技戰重燃戰火,這一回,雙方交鋒的戰場依然在晶片賽道。繼11月美國商務部要求臺積電、三星等對中國大陸的AI晶片企業暫停7nm及以下先進製程代工服務之後,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域性公佈了新修訂的《出口管制條例》,進一步限制中國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的發展。
一夜之間,136家中國實體和4家海外關聯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而面對拜登政府的重拳出擊,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也絲毫沒有認慫。12月3日,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通訊企業協會發表宣告,呼籲中國企業停止採購美國晶片。這一回,中方底氣十足,因為我們有備而來。
四大協會之所以發出呼籲停止使用美國晶片,這是基於生存發展作出的明智選擇。的確,中國半導體、汽車、資訊通訊業等對於採購美國企業晶片產品的信任和信心已經動搖,美國相關晶片產品不再可靠、不再安全。在中東,黎巴嫩的“尋呼機連環爆炸事件”就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試想一下,一個以中國為敵的國家,出售給我們的晶片難免會動過手腳。一旦中美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未來這些晶片就是隱藏的風險源,美國相關部門隨時可以啟動後門程式,進而給我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和破壞。
再從長遠來看,拜登政府的晶片禁令顯然是得到了美國兩黨的全力支援。這也意味著,明年1月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對華晶片管制的力度只會進一步加大,晶片的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程序都必須提速。而我們的四大協會之所以有底氣叫板美國政府,就是因為目前我國整個晶片國產產業鏈的發展,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以2018年為節點,在此之前,我們的晶片國產產業鏈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核心技術奇缺,多個產業鏈環節被美西方國家“卡脖子”。而這6年來,經過大批本土企業的創新發展,目前包括設計到工藝到製造各個環節,以及裝置、材料、EDA等細節,國內的產業鏈都實現了重大突破。
尤其是在晶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指標國產化率上,我國很多產業領域都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以汽車晶片領域為例,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徐爾曼介紹,早在2023年,我國汽車晶片國產化率就從5%上升到10%,雖然與歐美日等汽車晶片大國強國相比依然還有差距,但我們已經規劃了發展路線。中國工信部已經發出要求。預計在2025年,包括上汽、比亞迪在內的一線汽車製造商,將把汽車相關晶片的本地採購比例提高到20%或25%。
從研發製造端來看,本土晶片廠商和海外廠商相比,不僅發展速度更快,全球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升。有了此前美國政府持續不斷的科技戰教訓,過去的缺芯經歷讓很多公司深知關鍵的品類產品不能只此一家公司獨供。因此,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開始尋求合作的多元化,也讓更多成長中的晶片企業進入到供貨商選擇名單。從根本來說,“晶片戰爭”堪稱是當下全球最關鍵的技術爭奪戰,而最前沿的博弈就發生在中美之間。正如經濟歷史學家克里斯·米勒在《晶片戰爭》中所言,美國半導體高管曾經對白宮高層表示,當下美國的頭號客戶同樣也是頭牌競爭對手。基於此,隨著雙方新一輪博弈政策推出,中美“晶片戰爭”必將持續升級,面對這場無法迴避的戰爭,中國政府和本土企業、科研機構也必須堅持到底,進而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殺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