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中國航展已經落下帷幕。十餘年來,中國航展發生了哪些變化?行業記者眼中,最為突出的變化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綜合性、專業性
從航空航天博覽會,到如今的兵器館、低空經濟館等,中國航展的規模正越來越大。
從最西邊的一號館走到最東邊的兵器館、11—13號館,如果觀展比較細緻,觀眾起碼要在中國航展花上兩天的時間。
從1號館走到13館,展品的門類是“陸、海、空、天、電、網”的跨度之大,再考慮到在館內穿行時,還能聽到館外飛行表演的發動機轟鳴發聲,如此的動靜結合,有種強烈的多重宇宙、一張門票看多個展之感。
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中,近處是長焦鏡頭下的FTC-2000G,遠處是正在進行飛行表演的直8L。“動靜結合”還不止於此,動起來的還有地面裝備。
可以說,作為綜合性的航空航天、防務大型行業展會,中國航展目前在國內、甚至亞洲地區都是無可替代的。這也讓它成為跨諸多門類、業務領域的交流合作平臺。
比如,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的首個專業日逛展時,如果你停下來對某個展品、展牌多停留、細細打量,便會有展臺人員的走上前,介紹自家的產品技術,對技術原理、效能引數如數家珍,驕傲地談及自家產品技術在該領域如何領先,或者已實際應用。最後,在互道身份後,互換名片或“掃一掃”。
除了匯聚於此的國內外頭部企業,在每個展館中心外圍,還有很多幾平米大小的小展位。其參展商,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有的是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創業或孵化的企業,有的公司是業內資深人士牽頭創立的,也有“混改”後獨立企業;有上市公司,也有“專精特新”企業,有地方上的“小巨人”企業、更有剛切換賽道、瞄準“無人”“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的創業企業……
反無人機這個細分市場也在更加細化。例如,針對我軍部隊演習駐訓時,如何“非致命性”驅離攔截闖入駐地、演習區域的無人機或地面人員,上圖是一家民企給出的解決方案:多旋翼無人機掛著“網彈”進行攔截。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30年多前,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說到“瓦良格”號不可能再完工時,曾留下了黯然神傷的一句話……而他所言的“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有了直白的具象化——這些隱於“格子間”的一家家企業。
雖然其中絕大多數並不為公眾所知,也鮮有機會登上頭部媒體的版面,但這無損於它們的行業地位:它們是我國航空航天產業鏈和國防工業的有機部分,並且持續發揮著“聚沙成塔”的力量。
從“瓦良格”到遼寧艦,再到山東艦和福建艦,從滑躍起飛到彈射起飛(下圖,海軍航空兵的殲15T在飛行表演中“反區著艦”科目後,戰機拉起,正收起起落架),我國航母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來自“格子間”的助力。
前沿性、前瞻性和獨家性
兩年一屆的中國航展也是重要的“官宣”平臺。
在“航展周”上,當全球唯一一款雙座隱身戰機——殲20S的帷幕揭開後,觀眾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後座是指揮席嗎?是無人機遙控席嗎?……
同樣,當塗裝有人民空軍成立75週年標識的殲35A首次“官宣”,並在珠海上空,留下驚鴻一瞥後,未來,這兩款五代機將如何打配合?殲20與殲35A將如何攜手?從“三劍客”到“四劍客”,人民空軍將如何鍛造新質的戰鬥力?
這些問題,對於所有人來說,都稱得上前沿課題。而答案,或許會藏在未來更多的新聞中。
地面靜態區的殲15T,摺疊起的機翼,藏不住的翼下“鋒刃”。
首次亮相的PL-15E內埋版(彈翼摺疊),“藏在”殲20、殲35家族的彈艙內。
類似這樣的“幸福的煩惱”,也同樣存在於首次公開亮相的殲15T身上。
相較殲15“飛鯊”,殲15T的前起落架上“長”出了彈射牽引杆。這款全球唯一一款在役的重型艦載機,將如何在深藍海上揮出重拳?又將如何與新一代艦載機殲35組隊呢?
另外,我們也不能忘記,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每天“兢兢業業”進行飛行表演,並且表現出極富力量感、極富戰場感的“阿富汗式降落”的運油20。
“大國之翼”。運20的機翼是“超臨界機翼”,機翼的上表面幾乎是平的,前緣鈍圓,下表面接近後緣處反凹,後緣變薄且向下彎曲。
成就這些“唯一”的中國軍工人,依然在一個個技術前沿領域繼續探索著,並不斷給出“中國式解決方案”。
比如,近年中國航展上密集展出的各式無人機裝備效能已經相當全面。不過,在實現重型、長航時的同時,高階無人機不可避免也存在單機成本高昂、戰損損失過大等問題。對此,一種中國式解決方案是“分散式作戰”:將多功能、察-打等能力分解,部署到一個個可消耗、低成本的無人機平臺上,並透過它們的規模組網、叢集化來實現“高階無人機”的核心能力。在真實戰場上,即使一架這樣的無人機被打掉,組網中的另一架可立即接替完成偵察、打擊等任務。
靜展區的“翼龍”X和雲影-350。前者是集大成的“高階無人機”代表,後者是低成本、叢集化的新解。
當地面裝備的無人化趨勢持續深入,無人作戰平臺、“機器狗”、“機器狼”等將會給未來戰場帶來怎樣的顛覆、怎樣的戰術戰法創新?問題的答案正在由中國軍工和人民軍隊來書寫。
這種對前沿新技術的廣泛探索與實踐,另一個小例子是“飛翼”構型在航展上的司空見慣。
它所代表的“隱身”“幽靈”等特徵,現在已被我們設計為具備高隱身、大機動能力的靶機,用來磨礪我們的反隱身體系。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中,一口氣展出了雲影-550T、雲影-5000T,直接將“大杯、超大杯”全配齊。
類似“配齊”的,還有反無人機領域。粗略盤點下來,航展上展出的反無人裝備,除了傳統“軟殺傷”干擾手段外,這次展品涉及鐳射、小型導彈攔截、彈炮結合、鐳射武器、鐳射+導彈,以及上新的多款高功率微波武器等。
矛與盾的同臺。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靜展區,與“翼龍”“雲影”“旋戈”系列無人機一起展出的還有反無人機裝備“光箭”。
上述這些技術方案,雖然有的並不是我國首創或率先提出設想,但憑藉“中國製造”的全產業鏈能力,能夠將以上方案盡數實現,並且逐一探索、試錯的,似乎也只有我國可以做到。這就是透過第十五屆中國航展,我們所見證的中國軍工技術發展的前沿性和前瞻性,甚至在一些領域,實現了獨家領跑。
中國空軍靜展區展出的車載戰術鐳射武器,展牌上的介紹是:用於攔截小型無人機等“低慢小”目標的定向能新質作戰力量。
與你我日常有關的、大眾的航展
前文說到的反無人機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就是是相控陣雷達技術的“衍生用途”。作為T/R收發元件材料的“氮化鎵”是相控陣雷達的關鍵元器件技術,而這項先進半導體材料,目前我國已取得技術突破——當我們在購物軟體搜尋框上輸入“氮化鎵”,看到的是氮化鎵充電器,功率可達100W,甚至240W。這說明,一些技術已經在“軍用”與“民用”之間高效流動。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指頻率在1GHz~300GHz之間、微波脈衝峰值功率在100MW以上的電磁脈衝,利用來襲無人機的電子部件固有的電磁薄弱環節來實施攻擊,可對無人機形成器件燒燬、高壓擊穿、微波加熱、浪湧衝擊等毀傷。相比於鐳射、彈炮等“點殺傷”,微波武器是可同時攻擊多架無人機的面殺傷,更從容應對“蜂群”。
與氮化鎵類似,航展一些展品上必不可少的鐳射雷達、毫米波感測器、多電機技術、液氣懸掛、碳化矽、固態電池、複合材料、機器視覺等等,如果你對近年電動汽車、消費電子產品有所關注的話,一定不會對這些詞感到陌生——透過中國航展,大眾理解了一些高階國防技術的“大眾化”。這些高階軍事技術已經走進了大眾日常生活,成為了你我可感知到的、看似平平無奇但好用、耐用的日常消費品。
而中國航展的“大眾性”,最明顯的體現在於:這是公眾得以近距離感受新一代航空裝備、地面裝備等的難得機會。特別是,從航空航天展,到而今人民陸軍、人民海軍的悉數加入,更讓大家覺得“值回票價”,這一場既有飛行表演、又有真傢伙可看的盛大開放活動,值得期待!
觀眾從天南海北奔赴這場航空盛宴,而參展的三軍戰機也來自大江南北。
在這場超大型展會中,我們看到了國家航天局、中國空軍、中國海軍等的專門展位和豐富活動,包括工作成果展示、招飛宣傳、沙龍活動、打卡闖關獲文創周邊、軍樂隊“快閃”等。
我們也看到,“專業造飛機”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展區內特別開闢沉浸式光影展區和航空科幻元宇宙戰區,並且展示有文創周邊,組織了徽章沙龍活動和“航空科普文化節”等。
雖然很多活動看起來不那麼“硬核”,但也正是這些大家喜聞樂見的活動,潤物細無聲地培育著中國的航空文化。大家對航空、國防事業的關注,對飛行的熱愛,就是透過這一次次注目、從趕來看展的一個個家庭,對型號如數家珍的一位位小朋友,孩子們的一句句“我要飛殲20”“我要看殲35A”……而體現出來的。這何嘗不是中國航展的價值所在呢?
近年來,每一屆航展上總有新航空裝備的官宣,但大家還是覺得“不解渴”。
“必承其重”,未來可期
百密總不免一疏。第十五屆中國航展的熱度空前也給很多人留下了不佳的觀展體驗。各個社交媒體上,不乏失望吐槽的話語。
這正是在下一屆中國航展要面對與解決(或改善)的。的確,中國最大、最重要的航展承載了太多東西:從“珠海航展”到“中國航展”,展商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既是綜合性專業性的行業交流平臺,也是一個有著幾十萬觀眾湧入的超大型開放活動。
那麼,“必承其重”的中國航展和舉辦地珠海,如何在承辦規模與承辦能力間達成平衡?如何將談業務、交流合作的專業人流與空前巨大的公眾人流有效地分流錯峰?如何更好地滿足公眾接觸、瞭解先進展品的強烈熱情和巨大需求?……這些問題,正是大家對中國航展能越辦越好的衷心期許。
不只是專業人流與公眾人流有著需求之別,對飛行表演和室內觀展,大家也有著興趣之別。
最後,以什麼來結尾2024年的中國航展觀察系列呢?就從出發時,在飛機寫下的這段所思所想吧——
從穿著棉服的初冬北方,來到穿著短袖的“夏天”大灣區。在飛機飛躍黃河時,手機拍下了這麼一瞬,照片地點是在河南省蘭考縣,九曲黃河在這座小城拐過了最後一道彎。飛機繼續南飛,40分鐘後,經過武漢、荊門,鏡頭之下是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這片悠久的土地上留下了大寫意,從巍峨的山上,蜿蜒曲折、激流衝擊,形成了一個個地理座標,書寫了民族的經脈。
萬米高空俯瞰,翼下的黃河和長江。
一次次地雲端飛行,令我一次次感嘆於祖國之大,疆域之遼闊。古人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今人的一張機票即白雲之間;古人的千里江陵一日還,今人的幾個小時,即可大江南北在此相聚——中國航展。
在第一篇航展觀察中,我們寫下了:和平天空的背後,離不開一架架戰鷹每一天每一刻的守護,離不開“陸、海、空、天、電、網”這些力量對國家安全的守護。
這力量像千百年來的長江黃河一樣,停不住的激盪洶湧,奔流向前,這力量是中國空軍、中國海軍、中國陸軍……是中國的國防力量、中國的軍工力量、是中國製造……現在它們,透過中國航展,向全世界,做集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