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賴清德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團結臺島,‘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島內“臺獨”勢力的不滿,批評他立場軟化,甚至認為這是賴清德在悄然放棄“臺獨”主張。
【賴清德口風變了】
賴清德提出“‘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的論調,與此前陳水扁和蔡英文的表述均不相同,甚至有削弱“中華民國臺灣”概念的意味。部分人士解讀為,他不敢再試圖以“中華民國”的名義推行“臺獨”,反而開始向國民黨所主張的“中華民國”路線靠攏。
賴清德之所以突然“轉向”,根本原因很可能是頂不住壓力了:
首先,美國對賴清德及民進黨當局的態度趨於冷淡。
近期,雖然拜登政府允許賴清德經由美國前往南太平洋島國,但附加了明確條件:不得在美國本土停留。美國此舉說明其在外交層面仍然堅持“一箇中國政策”。說的直白一點,在美國眼裡,民進黨當局只是美國製衡中國的一個“棋子”。
此外,美國近期釋出的一份臺海兵棋推演報告提到,若美軍介入臺海衝突,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部署到位。
此前高調聲稱“用無人機封鎖臺海”的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近日也改口稱:“解放軍軍力強大,美國不宜對臺灣問題過度介入,當前目標應迴歸一箇中國政策。”這些言論進一步表明,美國的對臺政策正在收縮。
【美印太司令帕帕羅】
另外,即將上臺的特朗普也曾多次表達對臺不滿,認為美國對臺灣的投入是失敗的,不能繼續做賠本買賣,民進黨當局應交保護費才行。可見,特朗普上臺後,民進黨當局在美國政府眼中的地位,大機率不如拜登政府時期。
另一方面,賴清德的民意支援率也面臨嚴峻考驗。本月初,臺灣“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的一名吳姓公務員輕生,留下遺書控訴分署長謝宜容長期霸凌。事件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迫使臺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和賴清德相繼出面道歉,試圖平息輿論風波。
然而,就在賴清德道歉的當天,民進黨當局深夜宣佈了兩個重要官員的任命,這一操作被外界質疑為賴清德在“趁亂提拔親信”,激化了島內民眾的不滿。
與此同時,島內政治氣氛因藍綠對峙愈發緊張。本月24日,中國國民黨舉辦黨慶活動,、韓國瑜、朱立倫等多位黨內重量級人物悉數出席。活動期間,國民黨高層接連表態反對“臺獨”。
【國民黨高層表態反對“臺獨”】
朱立倫明確表示兩岸同根同源,並重申國民黨堅定的反“臺獨”立場;馬英九則用“既無必要、也辦不到、更不務實”十二字尖銳批評“臺獨”主張,進一步強化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的立場。
更為關鍵的是,解放軍圍臺軍演已進入常態化。此前的“聯合利劍—2024B”演習中,東部戰區僅用不到12小時便完成了“收臺戰備”全流程,其中甚至包括部隊休息時間。這一高效部署不僅展示了我軍的強大威懾,更凸顯了我們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
在內外交困之下,“臺獨”勢力已無迴旋空間。賴清德選擇在此時調整對“中華民國”的表述,或許是在壓力面前的策略性後撤。
然而,也不排除賴清德是在試圖以退為進,透過暫時妥協來爭取喘息機會,伺機繼續推進“臺獨”議程。
因此,對於賴清德的最新表態,仍需“聽其言,觀其行”。只有其明確支援“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推動兩岸和平統一,才能算作真正的轉變。否則,這一調整更可能是“謀獨”策略的新階段,為後續的行動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