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氣管道過境,對於蒙古國來說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但其在中西方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為該專案的落地增添了極大障礙。如今,新的替代者已經強勢出現。
日前,哈薩克能源部長阿爾馬薩達姆·薩特卡利耶夫表示,阿斯塔納對透過哈薩克從俄羅斯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專案高度關注,並願在莫斯科和北京達成共識後,提供領土支援用於管道建設。
【哈薩克有意成為中俄天然氣運輸“中間人”】
早在2022年,中俄蒙三國就曾商定啟動天然氣管道建設專案,俄羅斯當時預計專案最遲可於2024年開工。然而,至今專案未有實質性進展。
幾個月前,蒙古國單方面宣稱,由於中俄專案談判未有結果,該專案已陷入停滯。在蒙古國最新公佈的未來四年發展規劃中,也未見涉及該專案的內容。
實際上,導致中俄蒙天然氣管道停滯的原因遠不止中俄談判不順這一單一因素。其中,蒙古國的“第三鄰國”戰略可能是一個關鍵的制約因素。這一戰略使中俄蒙管道專案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西方試圖透過拉近與蒙古國的關係,在中俄之間製造裂隙。而蒙古國也有點揣著明白裝糊塗,在“第三鄰國”政策的幌子下,積極拓展與西方的合作。
對於俄羅斯而言,天然氣出口多元化是應對制裁和最佳化能源結構的重要策略,而中國也需確保能源供應鏈的安全性,因此對途經蒙古國的風險保持高度警惕。
【蒙古國與美國來往密切】
在此背景下,哈薩克“主動請纓”,顯然是希望取代蒙古國,成為中俄天然氣管道的新過境國。
對於哈薩克而言,成為中俄天然氣運輸的“中間人”既是戰略機遇,也是經濟紅利。
一方面,該專案將顯著降低哈薩克的能源成本。據該國能源部長薩特卡利耶夫透露,管道建成後,哈薩克將以商定價格從中俄管道專案中獲得每年約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用於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這將有效緩解該國國內能源壓力。
另一方面,天然氣的過境運輸將為哈薩克帶來可觀的過境費收入,進一步鞏固其在中亞能源市場的樞紐地位。
此前,中俄曾達成協議,俄方透過哈薩克的管道,在未來10年內向中國供應1億噸的石油。根據當時哈薩克的定價,該國每年可以從中收取高達10億美元的過境費用。
由此可見,未來天然氣運輸的收益同樣不容小覷,這將為哈薩克財政帶來長期而穩定的收入來源。
目前來看,中俄似乎都在考慮繞道哈薩克。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此前透露,中俄正在評估一條經哈薩克的新天然氣運輸線路,其年輸送能力可達350億立方米,與現有“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的最大輸送能力(380億立方米)相差無幾。
【西伯利亞力量2號有被取代的可能】
這意味著,一旦新管道落成,“西伯利亞力量2號”專案或將被取代。
中俄有意選擇哈薩克,其實並不意外。哈薩克境內已建有連線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網路,這不僅能顯著降低新建管道的施工成本,還能緩解中俄在專案預算、定價等問題上的分歧。
此外,俄羅斯在當前國際局勢壓力下,亟需深化與哈薩克的能源合作,以進一步鞏固雙方的戰略伙伴關係。而近年來,中哈關係持續穩步發展,雙邊合作領域不斷擴充套件,這使得哈薩克成為一個相對穩定且安全的能源過境國。
總而言之,儘管中俄哈天然氣管道專案目前仍處於討論階段,但其落地阻礙較小,尤其是在蒙古國因戰略失誤錯失機遇的情況下。眼下,蒙古國即便有所反思,恐怕也難以重新爭取這一重要專案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