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領域全面超越中國,這是“大白象”印度近年來最大的夢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印度已經在人口方面完成了逆襲,而在軍事領域,自詡為軍事強國的印度自然不甘落後。近年來,印度總理莫迪更是高舉“印度製造”的大旗,希望擺脫“金牌買手”的頭銜,全力發展本土軍工業。
據多家印媒報道,印度政府更是撥付19億美元,專門用於開發印度國產五代機“AMCA”。只不過,印度人心有餘而力不足,“AMCA”計劃進展並不順利,原型機首飛時間更是一拖再拖,預計到2035年才會正式服役。令人唏噓的是,預計到2035年時,中國空軍的殲-20數量將會突破1000架,再加上中國的六代機已經公開亮相。在軍事航空領域,印度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事件爆發以來,印度的國防建設就全面調整為針對中國。考慮到解放軍在邊境地區部署了強大的殲-20,印度不惜重金從法國達索採購36架“陣風”戰機,其中在靠近藏南的西孟加拉邦就部署了18架。儘管“陣風”戰機充其量相當於四代半戰機,依然和我們的殲-20存在代差,但印度媒體和軍方高層卻大肆吹噓,揚言1架“陣風”能對付5架殲-20。然而,就在印度人自吹自擂的同時,我國的殲-20產能卻全面提速。
按照印媒的暴動,目前中國空軍至少擁有超200架殲-20,預計到2035年將高達1000架,不談效能僅僅從數量來看,印度人自然危機感陡增。就從作戰距離來說,中國空軍在靠近錫金的邊境地區部署了至少6架殲-20,這裡距離印度邊境只有不到150公里,這就相當於,我們在印度的頭上隨時懸著一柄利劍。
正是因為考慮到自家戰機在效能和數量上都存在短板,印度開始著手開發國產五代機。按照印度航空發展局的介紹,“AMCA”是一款重25噸的雙發隱形戰機,和中美俄五代機相比“更勝一籌”。印度軍工的水準如何,已經無需贅言。光是搞一個“光輝”戰機專案,印度軍工企業就折騰了數十年,耗費了大量資金,最終的產品連印度軍方也看不上,最終在印度政府的施壓下才採購了一批。
也正是因為深知自身的不足,印度空軍上將喬杜裡沒有說大話,而是非常務實地提出印度要與外國合作開發國產五代機。在這方面,印度已經嚐到了很多甜頭。比如印俄軍事合作,雙方就在T-90坦克、蘇-30戰機、布拉莫斯導彈等眾多專案上開花結果。簡單來說,就是印度出錢,外國出技術,最終的成品打上印度國產的標籤。
由於印度此前主動退出了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機(FGFA)”專案,再加上美國不開放五代機技術,這就導致印度可以選擇的合作專案只有兩個,一個是英國、日本等國的“全球戰鬥機專案(GCAP)”,另一個就是法國、德國的“未來戰鬥航空系統(FCAS)”。只不過,這些國家都在五代機專案上折騰了多年,始終拿不出成果,印度人的美夢很難透過“終南捷徑”實現。
在印度人做著美夢的時候,我們一面在加速六代機的研發,一面在全面提高五代機殲-20的產能。根據外媒報道,目前中國殲-20的年產能約為120架至144架。不久前,中航集團釋出的年度工作總結報告中,明確提到成飛“高質量完成了年度科研生產任務,超額完成軍機轉場任務”,並連續六年達成“2323”均衡生產目標。
按照專家解讀,這裡提到的“2323”可能就是一種季度生產比例安排法。簡單來說,成飛每個季度的產能目標都在提升,至今還沒有飽和。結合此前成飛釋出的公告來看,目前其生產線已經將部分四代機生產工作轉交給貴飛,集中資源生產殲-20,再結合“2323”均衡生產目標,產能可以根據需求靈活調整。在擁有大批五代機殲-20的基礎上,我們的六代機也已經揭開神秘面紗。對於印度來說,好高騖遠只能害人害己,想要成為軍事強國,還是腳踏實地,從夯實軍工企業的基礎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