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這兩支亞洲最大的海上力量的此消彼長,很多人往往將21世紀第二個十年視為中國海軍徹底壓過日本海自的分水嶺,但實際上中國海軍質量、數量雙重超過日本海自的情況,早在20世紀末就已經初見端倪。
1996年,908型綜合補給艦“青海湖”號交付中國海軍服役,這艘改建自蘇聯時代的艦隊油船的大型補給艦滿載排水量高達3.7萬噸,是當時亞洲噸位最大的後勤保障船舶。
該艦服役後外界普遍猜測中國海軍正在發展航母、並可能將“青海湖”號用作航母編隊補給艦,雖然這種猜測後來證明並不靠譜,但作為第一種適合遠洋補給作業的大型補給艦,該艦為中國海軍走向藍水起到的作用匪淺。
1999年,051B型驅逐艦“深圳”號服役,該艦在服役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因艦載武器和裝置技術水平並未超過之前的052型驅逐艦、且採用蒸汽輪機動力而廣受詬病,但極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深圳”號是第一艘完全由亞洲國家自行完成建造的6000噸級導彈驅逐艦(之前的印度“德里”級噸位接近但大量採用進口裝置,而日本的“村雨”級則雖然首艦服役略早且作戰能力更優但主炮、導彈垂髮系統、發動機等重要裝置仍然依賴進口),這證明了至少在21世紀之前中國就已經具備了完全獨立建造適應現代化海上作戰的大型艦船的能力。
而到了2003年052C型驅逐艦、093型攻擊核潛艇這兩種中國海軍新一代大型作戰艦船曝光後,日本在大型艦船獨立設計製造方面的能力已經被中國完全甩在了後面,從此時起中國海軍超過日本海自就已經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歸根結底,日本海自被中國海軍趕超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始終無法建立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其建造的大型艦船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算得上世界領先,但發動機等關鍵性裝置始終面臨必須外購的問題,這一點與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夠完全依靠自身技術和產能建造海軍裝備、但技術水平完全落後於世界領先水平的中國截然相反。而立足不穩的“先進”與穩紮穩打的“落後”究竟哪個更具前景,目前也已經一目瞭然,這是一種在技術與工業能力上的“持久戰”。